公募基金以外,很多银行发行了ESG相关的理财产品,如何看待ESG银行理财?

2023-12-19 15:27 来源: 碳市场观察 |作者: 邱慈观

如果ESG相关的理财产品能帮助普及ESG理念,那么从科普教育角度看,这些理财产品有促进ESG理念的效果,应该是好的。但问题在于,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常是从“赚钱”的角度、以吹嘘回报率的方式来卖ESG理财产品,而几乎不提背后的ESG理念。例如,市场上有一支基于“MSCI中国A股气候变化通用指数”形成的理财产品,该指数基于一个气候转型模型,利用ESG整合法来调整A股公司的权重,其方法学对外行人有一定的难度。国内理财产品的客户以张大妈、李大叔之类的散户投资人为主,银行理财经理会对他们解释这支产品相关的气候变化、转型风险等问题吗? 还是只对他们讲投资回报率? 以我看,如果不提ESG产品背后的ESG,而将它们当成传统产品卖,则卖这些产品没啥意义。ESG产品应该卖给能欣赏优点的投资人,当银行理财经理自己也不真的了解ESG,把产品卖给不识货而只想赚钱的投资人,产品甚至还让投资人亏了钱,则这种产品的存在性堪忧。

事实上,国内理财产品主要是张大妈、李大叔临柜购买。当理财经理推荐ESG理财产品时, 张大妈、李大叔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啥是ESG? 听不懂,重要的是产品要能赚钱!”那么,国内投资人在乎ESG吗? 如果在乎,在乎到什么程度? 会愿意以牺牲财务回报的方式来支持ESG吗? 这些问题都很重要,背后的理论基础很深,学者也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在此难以展开细讲,只提一个相关例子,由ESG投资产品的管理规模来看投资人对产品的偏好程度。

去年中证指数和上海环交所联合推出一支碳中和指数,其中纳入低碳排放企业及具有低碳转型可能性的高碳排放企业。这支指数由国内易方达、汇添富等七家头部基金公司追踪,形成ETF上市。上市时的规模高达153亿人民币,其后直线下滑,现在规模剩下不到原先的一半。除了这支指数外,市场上还有不少公募基金和ETF也发生规模快速缩水的现象,其中包括博时可持续发展100ETF。这支ETF也是基于一支指数形成,2020年上市规模14.7亿,半年内规模缩水到2亿,现在剩下不到1亿,下降幅度高达90%以上。

ESG公募基金的规模快速缩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背后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应该和投资人并不真正偏好ESG产品有关,因而国内这类基金的规模都偏小,很少超过20亿。另外,由于投资人兴趣有限,基金公司在推出ESG产品之际,往往要靠关系“借规模”,帮助基金成功上市。但出借规模的资金方未必真正偏好ESG,在出借成功后就会快速脱身,将资金抽出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对于需要长期才能发酵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引入超短期资金是没法帮助推动的。因此,如何培育投资人的ESG偏好、有针对性的开发ESG投资产品,是国内未来必须努力的方向。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