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的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并不乐观,由于缺乏广泛接受的环境审计操作准则,企业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相对不多, 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但是政府环境审计的推动力有限,我国陆续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项目,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数量、范围、技术还是效果上看都是有限的。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组织的参与程度较低。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化既不能保证环境审计质量,也很难使环境审计发挥防范作用,因为人员有限,完成所有审计工作难度较大,只能把已经出现严重环境
问题的项目列入审计计划,使得事前监督薄弱,事后亡羊补牢,难以拓展环境审计项目的范围,减弱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正树立,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地处理。虽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但人们摆脱贫困的渴望远远大于保护环境的渴望。因此,相对于保护环境来说,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完全无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一些污染环境的现象采取默许容忍的态度。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尚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审计往往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而难以实施。
从法律
法规方面来看,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仍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现行环境审计所依据的
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如环境会计准则、环境方面的财务通则、环境审计制度等都还没有制定。另外,我国在环境标准的建立方面虽已形成环境标准体系,但其中有些环境标准内容、功能、适用范围等方面,难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需要。
另外从最基础的工作人员看,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同时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很多国家都已经从很久以前就培养了专门的环境审计人员,然而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自会计、审计专业,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