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源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联合进行的独立研究《
政策的温室气体
减排影响评估:以
北京市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例》运用世界资源研究所开发的两个工具《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政策与行动标准》和《气候政策实施跟踪框架》,对北京碳
排放权交易体系试点进行了温室气体减排影响评估和执
行情况跟踪。根据评估结果,对碳排放权交易与
电力行业减排、排放抵消量的使用等
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提出了对中国气候相关政策进行事前-事后影响评估和实施情况跟踪等建议。这也是国内首次公开对
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效果进行的定量研究。
北京ETS自2011年11月正式启动试点以来,交易机制的研究和建立、配额发放、交易、履约等各项程序基本上顺畅有序地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2013年至2015年,北京ETS带来41.0万吨、155.5万吨和290.0万吨CO2减排量,分别占基准情景CO2排放的0.60%、2.25%和4.19%,三年累计减排量为486.5万吨。北京ETS的控排要求逐年收紧,改变了评估边界内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实施ETS的政策情景中,重点排放单位2014年的排放已较上一年呈下降趋势, 扭转了没有实施ETS的基准情景中排放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ETS对于北京总体排放早日达到峰值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还进行了以下讨论:
•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电力行业减排
国家ETS机制可以考虑参考北京经验,将电力间接排放纳入ETS范围。从生产端而言,将电力生产纳入国家ETS,有助于采用
市场手段促进减排。同时,北京的经验表明电力行业的排放配额需适度严格,才能充分释放其减排潜力。如何科学地设定发电行业的排放配额,使其既能充分释放不同装机容量和技术类型的减排潜力,又能保证发电企业的合理生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反复测算的问题。 如果国家ETS将电力生产的直接排放和电力消费的间接排放同时纳入,意味着发电企业的CO2排放配额将同时对应用电企业的排放配额,从而使
碳市场上一吨排放配额并不严格对应一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可能对将来中国和国际碳市场的衔接形成障碍。ETS制度设计应该针对这一潜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