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迅速跻身世界经济大国,成为毋庸置疑的“世界工厂”,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影响力空前提升。但是经济总量的倍增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粗放型增长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高污染、高排放、高能源消耗、是工业化进程的特征。从投入来看,2004年,中国创造了世界GDP总量的4.4.%,消耗的原煤、原油、
电力、钢材、铝和
水泥分别是世界总消耗量的31%、7.4%、10%、27%、25%和40%。目前,中国
钢铁、
有色、水泥、
石化、电力等8个高能耗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产出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约10%。中国还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从
碳排放强度看,1978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为2.56千克碳/美元,世界碳排放强度为0.31千克碳/美元,中国是世界的8.25倍;2004年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为0.79千克碳/美元,世界碳排放强度下降为0.23千克碳/美元,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3倍。
根据《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测算,2006年全国人均碳排放4.12吨,
山西、
内蒙古位居前2位,
宁夏、上海、天津、
辽宁、
山东、
河北、
北京、
吉林、
新疆、
浙江、
江苏、
黑龙江、
贵州等均位于全国人均碳排放值之上;在碳排放总量上,2006年全国碳排放总量532458.87万吨,按各省碳排放总量排序,山东、山西分别位居第一、第二,
青海、
海南、
西藏位于最后三位;在万元产值碳排放方面,全国人均万元产值碳排放量为2.22吨/万元,山西超过9吨/万元、宁夏8.2吨/万元、贵州7吨/万元、内蒙古5.6吨/万元,最低是北京0.98吨/万元。由此可见,我国正处于快速的重
化工业时代,对能耗密集型产品呈现刚性需求,落后产能的淘汰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使得我国在加入国际
碳金融竞争中需要考虑的国情实际,以制定出符合我国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的交易方案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