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与我国目前外贸业在出口产品、外资引进、贸易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现实性矛盾。
与我国现阶段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的矛盾
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资源禀赋优势,出口产品集中在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出口增长较快。但我们所掌控的产品生产环节依然是位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考虑到就业、生产转型及生产技术升级等因素,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调整。学者宁学敏(2009)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了我国
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与对外贸易尽管都不是平稳的,但具有协整关系,从长期均衡看,出口每增加1%,会使能源消费增加0.67%,出口对于碳排放拉动效果明显。可见,我国碳排放的增长不仅是因为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较快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和不断增大的外贸顺差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而且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我国目前的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阶段,生产技术整体落后,人力资源水平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这种矛盾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
与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结构的矛盾
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
市场吸引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跨国外包式的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以2009年数据为例,2009年全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为6722.3亿美元,占我国全年出口总额的55.9%。但是从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上,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均属夕阳产业,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严格的环境保护限制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调查表明,在我国近年吸收的FDI中,从事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占吸引外资企业总数的20%。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转移虽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但是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加重了国内的碳排放压力和环保压力。
与我国现阶段的贸易结构方式存在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两种,其中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又高于一般贸易。2009年我国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529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1%,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比一般贸易高出4.7个百分点。我国的加工贸易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半成品,然后在国内组装加工出口销售。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本质是发达国家在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时,基于产品内贸易将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以隐性碳转移的方式利用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榨取经济赖以发展的“要素租金”。此外,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位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企业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煤能源作为加工的主要能源,使碳排放过大。作为全球加工厂,中国不仅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以及进出口
交通运输排放成本,而且还承担了隐含碳的转移成本。李小平(2010)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得出,在单位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投入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减少,进口中间品中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增加。因此面对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调整现存贸易方式结构,加快外向型产业结构转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