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美国等纷纷将气候变化与贸易挂钩,设置新的贸易壁垒,提出推行“碳关税”和种种恶意绿色壁垒的设想。碳关税一旦实际征收,必定会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出口。据专家测算,如果按照30美元/吨的标准征收碳关税,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下降约0.52%,出口总额下降约0.72%,从而拖累中国的GDP下降0.021%。如果真正执行,碳关税标准很可能不只30美元,上述数字也会更高。而一旦欧盟
政策决策者接受建议,启动碳关税,中国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国际
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和市场,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严格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这种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被称为恶性绿色壁垒。恶性绿色壁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涉及范围广,近年来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据调查,2007年,我国约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损失达170多亿美元,尤以食品和生畜产品的损失最为严重,有将近90%的企业受阻,造成损失达90多亿美元。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保护在出口贸易中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达国家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置更多的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更多的政策、
法规,在进口产品检验检疫方面不断增加项目、扩大范围、提高苛刻程度,降低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
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率先步入了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的发展阶段,掌控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在贴牌加工环节,产业升级转型困难重重。在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产品内贸易的垂直化专业分工正在重新布局世界产业。发达国家会加紧将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以投资或跨国外包的方式,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我国环保技术还比较落后,环境监控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不加强引导和控制,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即便呈现一定的盲目增长势头,势必会加剧进口贸易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