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建设现状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5-1-6 13:50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韩融 何陈棋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公布的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数据,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2吨,首次超越欧盟,引人关注。并且,在2014年11月中美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声明中,中国做出承诺,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如何应对与日俱增的减排压力,缓解日益严峻的减排形势,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11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国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将在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展交易。国家发改委所选择的试点省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部地区,覆盖国土面积4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2.62亿,GDP合计15.5万亿元,能源消费8.87亿吨标准煤,试点单位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决定表明,中国政府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以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在“两省五市”设立碳交易试点,可通过实际运行的市场交易发现已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所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积累经验、创造条件。经过四年的准备和酝酿,中国碳交易试点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道路如何,值得思考。

12345下一页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