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场寒潮天气来袭,南方多地开启暴雪模式。受本轮寒潮影响,江南华南等多地气温创入冬以来新低。
不少南方小伙伴的一身正气也难以承受这极致的冷,各种取暖方式通通安排上,暖风机、空调、电热毯、电火箱、踢脚线取暖器、暖宝宝……各种神器各显神通。
但五花八门的取暖方式背后,也潜藏着各种风险。一方面,取暖设备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取暖设备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火灾等安全风险。1月19日,
河南南阳独树镇英才学校砚山铺社区分校一宿舍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3人遇难,警方初步怀疑是取暖设备导致起火。2022年2月22日,
贵州省沿河县一对新婚夫妇因天气寒冷在婚房内放置炭火取暖,后造成两人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令人悲痛。由取暖引发的事故值得警惕。
另一方面,家用取暖设备的使用,让南方地区用电量不断攀升,能源保供压力不断增大。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2023年12月17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2.42亿千瓦、用气量14.23亿立方米,分别比上一年供暖季峰值高出8300万千瓦、1.08亿立方米,创下供暖季历史新高。华东、西南、南方区域的部分省份保供压力较大。
我国南方地区虽然气温比北方稍高,但由于湿度大,人们的体感温度会更低。受气候变化影响,叠加厄尔尼诺现象,寒潮、暴雪、冻雨等极端天气会更加频发,南方地区遭遇极寒天气的情况也会更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南方小伙伴对温暖过冬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如何满足南方小伙伴清洁、安全、温暖过冬的期待?在笔者看来,可以在南方地区逐步推动集中清洁供暖。
相较分散式供暖,集中供暖更加安全
节能。近年来,为了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感,扬州加快推进集中供暖,部分新建住宅在建造初期便规划了天然气集体供暖装置。据测算,天然气集中供暖的方式相比用户自建自用,建造和使用成本要节省三成以上。
有人认为,集中供暖是造成大气污染、增加
碳排放的重要原因,南方地区推动集中供暖,势必增加能耗和碳排放。笔者不这样认为,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降碳减污和温暖过冬并不矛盾。
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研究探索南方地区清洁取暖,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发达地区,鼓励以
市场化方式为主,因地制宜发展清洁取暖,培育产品制造和服务企业。近年来,南方多地探索清洁取暖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近期,
浙江省海盐县中大朗颐(海盐)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迎来集中供暖。依托秦山核电群组优势,嘉兴海盐县创建核能供热示范工程项目,探索我国南方核能供热新方式。改用核能供热后,不仅整体供热更稳定,还节约了250万元成本,碳排放量也能
减排6000余吨。核能供热供暖,实现了让居民幸福加温、为企业生产降本、给生态环境添绿的多赢。
如今,不少地方开始推动余热供暖。武汉不属于强制性集中供暖区域,但夏热冬冷,集中供暖是武汉市民多年的期待。武汉工业发达,青山热电厂、武钢钢电厂、武钢炼铁厂可以提供大量可利用的热电联产热能和工业余热,武汉市充分利用余热资源,率先在部分小区实现了供暖,暖在百姓身上,更暖到了百姓的心里。
相较北方,随着技术的进步,南方有更多清洁取暖方式。贵阳中天未来方舟项目是住建部的全国首批8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未来方舟项目地处贵阳市母亲河——南明河下游流域,依托这一优势,引入河水/污水源热泵冷热联供项目将穿城而过的河水打造成“绿色空调”,此举不仅实现了冬天供暖、夏天供冷的目的,还实现了水资源的分级分质利用。在地表水系丰富的南方地区,提取河水、污水中的热源进行供暖,潜力巨大。
除了核电供暖、余热供暖等,光伏供暖、风能供暖也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要把百姓的需要放在心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各地要探索各种清洁的集中供暖方式,让更多百姓在蓝天下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