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启动重点行业典型产品及重点
减排项目
低碳认证制度研究,此举有利于提高低碳产品的
市场占有率,将激励 企业产品结构升级,从消费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有助于整个国家的环境改善。
据了解,此次制定的《低碳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囊括4种用能产品和2种非用能产品 。4种用能产品包括家用电冰箱、家用空气调节器、平板电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2种非用能产品包括平板
玻璃、通用硅酸盐
水泥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 使用阶段是否用能(如
电力等二次能源,或者煤炭等一次能源) 。比如北方建筑墙面上普遍 使用的特殊材料,虽然安装后不直接 使用能源,但能通过保温隔热,减少建筑内空调 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根据初步设计,主管部门将依据相关产业
政策,鼓励 使用获得低碳认证的产品,对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组织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 。具体而言,我国将逐步建立低碳产品政府 采购制度,将低碳认证产品列入政府 采购清单,完善强制 采购和优先 采购制度,逐步提高低碳产品比重 。
放眼国际社会,绿色发展大潮已不可逆转,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国制造及外贸行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已率先建立
碳标签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商店出售的商品都贴上碳标签,披露其
碳足迹,其中既包括本国产品也包括进口商品 。产品是否低碳,已成为进入欧美市场的一道新门槛 。如欧盟自2011年7月开始实施更加严格的玩具安全标准,要求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玩具必须贴附CE标识,制造商在取得该标识前必须进行一套严格的安全评估 。同时,对玩具生产材料特定重金属的限制从8种增加到19种,首次禁用或限用66种致敏性芳香剂,并对生产玩具广泛 使用的15种邻苯二甲酸盐表示高度关注 。从选用安全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的原料制作饰品,到小玩具、工艺品采用可降解的无纺布 。与发达国家更成熟的减排技术发展相比,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商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相对粗放,若 企业希望出口产品避免今后因
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必须在生产中采用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
节能改进工艺 。如此一来,生产成本将明显提高 。一般的国内 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如何将 企业的产品总碳值降低将成为 企业必须思考的
问题 。
因此,我们有必要考虑在低碳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一是制定规划,整合资源,集中投入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特别是对能源和环境技术的基础性研究方面 。二是加强促进新技术利用的相关标准、准入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关机构的建设 。三是制定新技术在市场初级阶段的培育政策,通过政府 采购、价格补贴、市场倾斜等手段保障新技术的初期市场规模 。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及时引进国际上已商业化的先进技术,通过再创新使其适应中国实际,尽早让国内 企业受益 。
我们应该鼓励这类制度和产品的产生和扩大,这样整个国家的环境将得到非常巨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