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环保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企业也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大都致力于塑造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公众形象。然而,实际上,一些西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严重
问题,“漂绿”行为成为其用来包装自己环保形象的常用手段。
某汽车制造企业“柴油门”事件,某
石化企业“漂绿”广告事件,某食品企业夸大塑料包装100%可回收事件,某仓储零售企业误导性标注“可降解”材料事件,某快时尚企业利用模糊性绿色术语促销事件……伴随着西方国家民众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以及各国政府提交的《巴黎协定》自主贡献承诺期限逐渐临近,一些西方国家知名企业迫于业绩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压力采取不同形式和程度不同的“漂绿”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所谓“漂绿”,是指企业管理团队围绕产品、服务或其实际运营的可持续性特征做出不完整、未经证实或完全虚假的声明。该种做法在化石能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中尤为常见。
在欧洲,根据绿色和平组织2022年的一份报告,尽管欧洲的石油巨头企业做出“承诺”,声称要通过去碳化来减少排放,并承诺使用可再生能源,但它们仍继续大规模投资于化石能源开采活动。
“漂绿”行为误导了消费者、投资者和公众,助长了以虚假方案应对气候危机的不良风气,延误了绿色低碳举措的落地,也破坏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与互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漂绿”行为的风险远比气候危机自身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