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意见》全文细则发布

2015-1-14 22:59 来源: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二)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1.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适应能力。一是城乡建设方面。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潜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影响,新城选址、城区扩建、乡镇建设要进行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加强雨洪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二是水利设施方面。加快引洮供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黄河、长江和内陆河流域、小流域综合治理,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实施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项目。三是交通设施方面。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维护保养,研究改进公路、铁路、机场、管道、城市轨道、水上公交等设计建设标准。四是能源设施方面。评估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灾害对能源设施影响;修订输变电设施抗风、抗压、抗冰冻标准,完善应急预案。(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省能源局等部门)

  2.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中水、矿井疏干水、苦咸水、雨洪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开展雨水集流工程;推进水权改革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受益地区对水源保护地的补偿机制;严格控制河西地区地下水开发。二是加快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镇新水源、供水设施建设和管网改造,加快兰州市第二水源地建设进度;加强重点地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甘南、临夏等地建设山地拦蓄融雪性洪水控制工程。(省水利厅、兰州市政府等)

  3.提高农业与林业适应能力。一是种植业方面,加快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节水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集雨补灌和农艺节水及旱作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根据气候变化趋势调整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适度提高复种指数。二是林业方面,科学规划林种布局、林分结构、造林时间和密度,加快造林步伐,努力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源疾病、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加大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三是畜牧业方面,坚持草畜平衡,探索基于草地生产力变化的放牧、休牧及轮牧模式。改良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和饲料作物生产基地。(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气象局等部门)

  4.提高生态脆弱地区适应能力。一是推进农牧交错带与高寒草地生态建设和综合治理。强化草畜平衡管理,进一步加强草地防火与病虫鼠害防治;严格控制新开垦耕地,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广生态畜牧业和“山繁川育”生产方式。加强重点地区草地退化防治和高寒湿地保护与修复。二是加强荒漠区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水资源合理利用,严格禁止荒漠化地区的农业开发,实施禁牧封育,开展沙荒地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坚决制止滥垦、滥伐、滥挖,大力推广坡改梯、坡面水系、雨水集蓄利用等工程措施和生物篱等生物措施。(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等部门)

  5.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能力。一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评估。完善气候变化脆弱地区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健全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特别是相关传染性和突发性疾病流行特点、规律及适应策略、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对气候变化敏感疾病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公众信息发布机制;建立极端天气气候灾难灾后心理干预机制。二是制定气候变化影响人群健康应急预案。每年开展风险评估,确定季节性、区域性防治重点。加强对气候变化条件下媒介传播疾病的监测与防控。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卫生资源投入与健康教育。(省卫生计生委、省气象局等)

  6.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是强化预测预报和综合预警系统建设。加大基础信息收集力度,建立甘肃省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库,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报。开展农业、林业等部门和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预警指数和等级标准,实现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信息共享共用和有效传递。二是健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机制。健全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完善甘肃省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区划和减灾预案。三是加强气候灾害管理。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湖泊、河滩及行洪通道,研究探索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采取导流堤、拦砂坝、防冲墙等工程治理措施,合理实施搬迁避让措施。(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民政厅等部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