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和《甘肃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等要求,为推动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
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 号)精神,着力加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等工作力度,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一是产业格局初具雏形,发展势头良好。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由2011 年的294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390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 2%,特别是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达96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 53%,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节能产业总产值88 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44 亿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总产值258 亿元。节能环保企业共有1700 余户,上市公司5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 4 万人。二是部分领域特色鲜明,发展成效明显。大型高效换热装备在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明显,达到国际传热技术的先进水平;高效煤粉组装式热水锅炉燃烧效率、热效率等技术指标国内领先。铜、镍等有色金属冶炼烟气和重金属酸性废水处理技术、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烟气干法脱硫、滤袋除尘、水处理及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制造等产业已初步形成。全省煤电、矿山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低品位伴生有价金属回收利用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节水灌溉器材生产研发规模效益明显,节水型社会建设进展顺利。三是创新研发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拥有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一批具有从事节能环保领域研发能力和较好研究积累的高校院所;已建成3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9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 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 个创新战略联盟。截止2013 年,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已获授权专利300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400余项,在大型板式换热器、节水调控关键技术、水处理设备、废热锅炉及余热回收设备、低压大容量变频器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产业总体实力不强。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微企业,底子薄、基础弱、起点低、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较少,知名品牌不多。节能环保产品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关联度较低,还没有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尚未形成涵盖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产业媒体发布平台、产业战略和管理咨询公司、产业金融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交易服务平台等管理服务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亟待建立和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等市场化推广模式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三是投融资政策不完善。金融供给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金融需求还不相匹配。中小企业,尤其是节能服务公司在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额度和长期性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制约了部分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现有财税政策优惠目录范围较小,部分符合节能环保理念,但不在优惠目录的节能环保项目和设备无法享受相应财税优惠政策。四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服务环境发展滞后。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较弱,集成创新能力还需加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企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节能环保装备产品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工程咨询服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