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
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
今年,在ESG和双碳领域方面,赵柏基提交了《关于加强金融手段助力低碳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他指出,碳
市场定价机制有待完善和优化,市场活跃度也需要提升。
对此,他建议扩大
碳市场行业覆盖及参与主体范围,落实碳
减排总量控制目标,促进
碳金融产品创新。
碳市场扩容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纳入更多行业,碳排数据计算、配额分配难度、产品复杂程度将可能全面提升,对交易主体将带来不少挑战。
赵柏基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大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挑战。企业应尽早统筹安排
碳管理,做好数据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通过对市场配额和碳价的预期投资低碳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经营压力与转型风险。
建议摘录:下一步将
钢铁、
建材、
有色金属、
石化、
化工、
造纸、民航等七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后,八大行业将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5%,覆盖企业8000多家。扩围后对参与主体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NBD:我们注意到,您在提案中提到了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其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等七大行业有序纳入碳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这些行业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您如何评估这些行业参与碳市场的潜在影响,以及对于实现
碳减排总量控制目标的贡献?
赵柏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法律
法规、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更成熟的碳市场,再次显示了碳市场交易机制对促进降碳减排的重要性。下一步将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七个行业纳入后,这八大行业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75%,对实现碳减排总量控制目标、落实低碳转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行业具有一定的人才、技术、管理基础,数据质量基础也较好,不仅更容易实现对碳排放的量化控制管理,对于未来纳入广泛的行业也能起到示范作用。
在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大的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挑战。技术挑战,包括对重点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查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
问题。对此,生态环境部已开展相关专项研究,相信首次扩围很快实现。
市场挑战,指的是扩围后对参与主体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首先,如果全国碳市场从
电力行业扩容到八大行业,覆盖企业将达到8000多家。从行业来讲,许多工业企业生产工序复杂,不同地区的生产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此庞大的企业群体,目前积累的碳排放数据还不足,数据质量也有待提升,给碳排放管理法规、标准、管理和核查能力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其次,碳
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配额分配制度,从激励与约束效应两方面督促企业减排,但如果企业未能提前做好长期减排规划,会给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应尽早统筹安排碳管理,做好数据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通过对市场配额和碳价的预期投资低碳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降低经营压力与转型风险。
碳金融衍生产品帮助规避风险,促进价格发现
建议摘录:碳金融
衍生品是对碳现货市场的有效补充。当碳排放权现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相关金融衍生品能帮助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成熟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于碳排放权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也有促进作用。
NBD:在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方面,您提到了引导金融机构设计推出碳期货、碳远期、碳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您认为这些碳金融产品的推出将如何影响碳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您如何看待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的角色和责任?
赵柏基: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等均为碳金融衍生品。它们是对碳现货市场的有效补充。当碳排放权现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相关金融衍生品能帮助市场参与者管理风险。同时,成熟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对于碳排放权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也有促进作用。
以碳期货为例,当市场参与者预期价格上升,可以在市场上卖出期货合约;反之,当市场参与者预期价格下跌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入期货合约,两种操作都可以让该参与者在未来某一时点以相对固定价格买卖碳排放权,从而锁定未来收益与成本、规避价格风险。
从整个市场角度来看,如果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代表对未来市场更有信心的人偏多;反之则意味着大部分人对未来市场不乐观。这种价差是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供求关系预期的博弈的结果,因此能够促进现货市场发现价格,吸引更多主体加入到交易活动中,增加流动性。
近年来,国际上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都在尝试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市场。欧盟EU-ETS流动性最强、市场份额最大的交易产品就是碳期货,与碳现货共同成为市场参与者进行套期保值的关键金融工具。目前,我国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已陆续推出碳远期产品,相信将有助于提高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及定价效率。
尽管目前全国碳市场尚未允许控排企业之外的
第三方机构参与,但未来金融机构极有可能作为交易主体之一,通过购买或出售
碳配额或碳减排信用来填补供需空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控排企业合规履约。
首先,金融机构可以收集发布市场信息来增强碳价格的发现过程;其次,金融机构能够围绕
碳交易权开发更多样的产品服务,帮助企业在开展减排工作时实现利益最大化,增强企业碳减排的动力;再次,金融机构还能发挥做市商的功能,盘活碳现货和期货市场,增加交易的深度和广度;最后,随着金融机构的参与,相应的金融法规也将更加完善,将为现货和衍生品交易市场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