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对于
碳足迹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在全球
碳排放规则不断演进、国际标准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显著。一方面,由于国内外采用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差异,有关产品的排放量存在被高估的
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规则不明确或存在模糊地带,而国内绿电绿证、自愿
减排交易尚未有效衔接,精准可靠的追溯机制也还未建立,这就导致国内企业的实际减排努力在国际上并未能得到充分认可。
面对全球
碳中和趋势,企业既要把握
政策导向,也要主动布局,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和国际合作等多维度策略,有效应对碳足迹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问题导向先解决“燃眉之急”。首先针对出口型企业进行深入摸底,识别容易受到国际供应链、欧盟等发达国家碳足迹管理
认证影响的行业和企业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和分析国际上主要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标准和体系,找出关键点,对照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碳足迹管理的相关标准,明确企业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和范围,以及数据收集、报告和验证的流程,确保了碳足迹信息的准确可靠。同时,在行业层面建立成本合理、反应迅速的应对国际碳足迹管理的技术、
市场和法律综合解决机制,优化配置可行的、高质量的抵消和减排资产资源。
二是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工商业应有对全球零碳产业和金融发展的“新赛道”进行战略布局的意识,应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碳足迹标签标识制度及相关标准的制定,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更新及时、数据质量可靠的供应链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下游企业需要积极与上游供应商合作,了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的碳排放情况,通过差异化的采购政策引导采取减排措施,共同制定碳足迹管理计划和目标。同时,应注重新型
电力系统、氢能
冶金化工、零碳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做好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三是以数智融合提升碳足迹管理水平。在数智融合的趋势下,积极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碳足迹管理流程,构建数字化碳足迹管理系统,建设贯通产业链的碳足迹综合管理云平台,全方位监测和分析制造业碳排放数据,并利用智能化算法和模型,对碳足迹进行精准预测和优化,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数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