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创新的广东实践

2024-4-9 13:33 来源: 中国金融杂志 |作者: 肖斯锐 陈立平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作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之一,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广东碳市场)于2013年启动,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配额总量设定机制和以基准线法为主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机制,并建立了碳金融创新支撑体系和碳普惠等机制。截至2023年末,广东碳市场已纳入水泥钢铁石化航空造纸陶瓷(建筑、卫生)、交通(港口)和数据中心8个行业共391家控排企业,配额总量达2.97亿吨。广东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达2.24亿吨,交易金额达64亿元。

广东碳市场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碳金融产品体系,先后推出配额抵押融资、配额回购融资、配额远期交易、配额托管等碳金融产品和相应业务模式,形成多层次、具有广东特色的碳金融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末,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的各类碳交易金融业务已达271笔,涉及碳排放权规模5624万吨,实现融资超4.8亿元。同时,结合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广东进一步推动碳市场与信贷、债券、保险等产品融合,在碳金融产品深度创新、以碳金融赋能供应链低碳转型、支持碳减排项目融资等方面打造了多项具有示范推广效应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并着力拓展应用模式和应用领域。

基于碳保险的产品创新

碳汇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国家及广东自愿减排市场最为成熟的代表性项目类型之一,市场化价值实现的需求旺盛,具备一定程度的金融属性。为推动金融支持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挥绿色保险在碳汇开发、核证、交易履约等全流程的作用,有必要针对碳汇市场特定的场景配置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即碳保险。

目前市场上的碳保险包括碳交易服务保险(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和碳资产回购履约保证保险)和碳汇类保险等,广东碳市场结合本地林业碳汇市场的资产管理及交易需求,针对碳汇类保险开展深度创新,成功打造了碳汇综合保险的“广东模式”,探索出了碳汇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碳汇综合保险属于财产保险,与传统的保险产品模式不同,其保障范围主要针对碳汇资源所面临的多种风险,并为潜在损失提供风险保障,同时也包括对碳汇价值和碳汇价格的风险保障。在实施碳汇综合保险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保险公司、被保险人、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个关键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政府部门负责制定政策、监管市场、协调各方资源以及分担部分风险;保险公司负责设计、销售保险产品,并承担风险保障责任;被保险人则是购买保险并获得保障的个人或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对相关碳汇价值进行认定,为保险产品的设计和保额计算提供依据。

碳汇综合保险兼具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效益,各主体的参与动力充足,展现出巨大的复制推广潜力。目前广东碳汇综合保险实践案例丰富,已落地湛江红树林碳汇价值综合保险、广东首单林业碳汇价值综合保险、广东首单林业“林木价值+碳汇价值+碳汇价格”组合型碳汇保险等多个试点项目,碳汇综合保险的成功落地对于促进碳汇项目发展和扩大碳汇市场规模具有重要意义。从市场反馈来看,碳汇综合保险作为一项多方受益的创新业务,实现了多方共赢。

基于碳评级的融资模式创新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省内企业绿色转型融资需求强烈,创新融资模式支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广东发挥碳市场优势,创新性推出基于企业碳评级的绿色融资模式,并从绿色票据贴现(即“绿色碳链通”)和绿色(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两个层面推动创新模式落地,实现了碳评级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


“绿色碳链通”是一个创新的融资模式,它允许金融机构基于供应商对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票据等债权,结合企业碳评级,量化测算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实际的节能减排效果。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碳评级结果,为供应商提供差异化的优惠信贷资金。目前“绿色碳链通”融资模式已在广东制造业、家电行业推广应用。2021年11月,TCL财务公司根据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出具的企业碳评级结果,分别为TCL旗下一家企业和上游一家供应商提供供应链票据贴现融资,利率分别比同期商业票据贴现利率低150个基点和130个基点。

为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打通再贴现支持制造业产业链路径,广东进一步创新绿色(碳减排)票据再贴现融资。该模式旨在通过建立“企业碳评级构建+项目减排量量化评估+企业碳账户设立”的绿色(碳减排)票据认证机制,将企业碳评级结果、项目实际减排量与再贴现利率进行分档挂钩。目前该模式已在广东制造业、能源行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比如,广东能源集团财务公司在就广东能源集团天然气有限公司收到的商业汇票向人民银行提交再贴现业务申请时,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票据进行认证,并出具企业碳评级结果和项目减排量认证报告,基于这些认证结果,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提供了2.0%的优惠再贴现利率,并全额满足了再贴现资金需求。

上述两种基于碳评级的融资模式填补了广东在绿色供应链融资和绿色(碳减排)票据再贴现领域的空白,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发展。未来,在进一步推广基于碳评级的融资模式中,一方面要强化碳评级与多种金融工具的融合创新、进一步优化基于碳评级的碳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制造业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协同减排的内部驱动力的提升。

基于碳普惠的机制创新

广东于2015年首创碳普惠制,通过对节能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并对其赋予一定价值,搭建了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低碳引导机制。随着碳普惠制的推广,落地实践和应用场景愈发丰富。广东碳普惠制由政府主导,分为核证减排量模式和碳积分模式。其中,核证减排量模式是指,通过严谨的方法学设计开发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PHCER),并与广东碳配额市场打通的一整套体系。碳积分模式是依托政府平台和合作企业对低碳行为开展减碳量数据收集、量化、奖励发放和兑换的闭环体系。目前广东碳普惠制的各方面建设有序开展。

随着碳普惠工作的持续深入,市场参与度不高、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激励模式等问题也逐步显现。为应对这些挑战,广东积极引入碳金融并研究其在碳普惠制建设中的作用,旨在推动更多社会大众、企业参与碳普惠工作,推动碳普惠制深化发展。广东已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具体包括在广州市层面拓展“碳账户体系+场景”应用、在碳汇市场强化“投融资支持+碳汇保险”对相关企业或项目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基于碳普惠的金融产品开发与应用、持续并扩大范围开展金融机构绿色低碳运营实践。

展  望

“双碳”目标已经深刻影响了金融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催生了以碳金融为代表的“范式转变”,即在发展逻辑、实施目标、模式框架等方面具有高度支持经济低碳转型的特征。随着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加剧、全国碳市场启动并纳入更多高碳排放行业,广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形势和挑战。具体而言,广东正着力推进碳市场改革,涵盖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推动多层次碳市场产品体系建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深化碳普惠制建设、完善碳市场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随着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广东不仅可继续发挥先行先试功能、化挑战为机遇,还能为深化全国碳市场发展、加强与国际碳市场合作、服务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等探索经验。

持续强化碳金融创新既是以广东为代表的试点碳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碳市场先行先试的重要领域,还是前瞻性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路径。为提升碳金融市场需求和交易效率,强化碳金融定价功能,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广东将持续围绕碳金融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一是持续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鼓励结合实体产业特征,创新更多碳金融产品,充分发挥碳金融助力控排企业资金融通、推动低碳转型与技术升级的作用,为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打造面向供应链的碳金融服务框架,服务绿色技术初创企业实现融资创新。二是有效发挥碳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以指导企业降碳减排为导向,服务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应用碳金融工具,为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展气候风险评估、优化配置碳资产、降低碳成本等提供参考依据。三是重视碳金融在助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活行为方式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科学开展衣、食、住、行等各种绿色低碳行为的量化、记录和核证,引入金融机构打造集商业奖励、政策激励、兑换交易、信用支撑等于一体的“碳金融+碳信用+碳普惠”生态链,促进消费端减排倒逼生产端转型,激励碳排放量少的企业和个体,为碳减排的正向激励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