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及其协同土壤水热过程对气候变化的缓冲和放大效应,使得气候变化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变异性,导致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机理认识研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性。生物气候指标能够扮演联系和表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桥梁作用,在当前植被模型的生态生理过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为评估和认识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提供解决方案。
利用历史(1979–2018)观测和再分析和未来(2006-2100,CRP4.5,CRP8.5和SSP2-4.5,SSP5-8.5)预估气候变化数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明星、马柱国研究员,英国气象局武培立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建栋研究员从气候变化-生物学气候水热条件-敏感生态系统的生境适宜性演变和影响传导视角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气候环境和关键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的合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气候历史和未来两个时期总体上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干湿气候过渡带是水热环境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到21世纪末,植被的生长季长度延长达60天,但30%的区域将面临热胁迫的影响。从大气和土壤两方面来看,水分条件除过渡带中部地区外,总体上也更不利于植被过程。随着生物学气候水热条件的演变,过渡带主导生态系统草地的适宜性区域向西北方向移动,这与西北暖湿化和草地生态系统东部边缘的水热胁迫,或者部分地区水热条件转好后更适宜于其它植被生态系统有关。总体上,草地的生境适宜性下降的区域达到了131万平方公里,约占2006-2010年面积的46.6%,虽然生境适宜性下降并不完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其发展,对长期的可持续性造成威胁。这一发现对我国气候过渡带的未来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2075171,42130613) 和英国气象局服务伙伴气候科学项目(CSSP-China)的资助。论文发表于水文学报Journal of Hydrology (全文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9267842_Climate_change_reshapes_bioclimatic_environments_in_China's_dry-wet_transition_z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