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内在要求,更是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
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我国绿色金融未来10年发展目标,为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提供了系统性指导。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亮眼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老版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大发展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制度基础。
七年多来,我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
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七年间的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3.4万亿元,过去七年里新发行绿色债券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
“老版意见能够产生如此影响,是因为其前瞻性地引导金融系统支撑了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核心任务。”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说。
据中金公司测算,近几年我国绿色、基建、制造和普惠等相关贷款大幅增长,占新增贷款比重已从疫情前的30%多上升至2023年初的70%多,绿色金融等
政策性金融发力维持了信贷合理增长,缓解了房地产贷款下滑对经济的影响。
不过也要注意的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亮眼,但优化空间也仍然存在。如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提到,当前国内绿色金融标准尚未达成一致,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相关产品供需不匹配等
问题也依然存在,且由于气候风险来源广、期限长、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进入绿色转型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核心任务也从注重“量”逐步向提升“质”转变。
“《意见》正是基于我国发展实际,对老版意见的进一步深化,针对政策和标准、产品和
市场、风险管理、国际合作、制度保障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将更好指导金融机构及相关主体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全面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王遥说。
完善发展体系助力绿色金融业务提质增效
据了解,《意见》立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亮点和看点十足。首先,《意见》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并与双碳目标的战略布局高度契合。
其中明确,未来5年,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基本构建;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其次,针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意见》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如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方面,《意见》明确,将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在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同时,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在王遥看来,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自身环境绩效表现和风险管理能力,还可有效引导资产投向绿色低碳项目。
在促进产品和市场发展方面,《意见》从六大方面提出了具体任务,包括要推进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以及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等。
另在加强国际合作方面,《意见》强调,将主动参加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推动国内国际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互通,便利中外投资者跨境开展绿色投资等。
在彭文生看来,对与碳
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加强研究,逐步扩大适合参与
碳市场交易的金融机构范围,将有助于扩展绿色金融产品的边界;而更加突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将为国内绿色资本跨境流通、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绿色低碳资产带来更大便利等。
杜阳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意见》要求,持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既要做实做深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优势业务,又要发挥综合经营优势,持续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可积极参与绿色金融
衍生品市场,如碳排放权、
碳配额等交易,为企业提供碳市场金融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