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的“绿价值”

2024-4-17 10:27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邢彭

4月,乘船穿梭在岛堰之间,碧海蓝天,绿树森林尽现眼前。天空中,鹭鸟不时飞过,滩涂浅海中虾蟹成群,伴随着海浪的“歌声”,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

这里是广东省湛江市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拥有超过100公顷的“国宝”红树林。“它们生长在海陆交界的冲击滩涂上,具有净化水质、护堤固滩、防浪消灾、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多重功能,对于拥有广东省最长海岸线的湛江而言,是难得的资源。”跟随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一同走进了红树林的“绿色世界”。

种养耦合:平衡发展与保护

湛江市对红树林的认识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

靠海吃海的湛江,在上个世纪末兴起了养殖潮。在金牛岛沿岸,村民纷纷进行围塘养殖,但因为缺乏相应的系统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养殖塘内部分红树林退化趋势明显。

“长期水产养殖破坏了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直接清退养殖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面对发展难题,湛江市开始在这片区域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探索,平衡当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广旋说。

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结合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治理等因素。湛江市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探索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为湛江其它地区的红树林种植研究提供试验数据与种植经验。

“随着湛江持续造林和修复,我们对红树林的保护策略也发生了变化。我们以前的工作重点是减少人为因素对红树林的影响,希望通过控制进入红树林片区的人流来保护红树林。”林广旋告诉记者,“现在更多的是用打开门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来,了解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一同参与到保护红树林的行动当中。”

保护好红树林,在广东,不只是湛江在行动。近年来,广东省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截至2023年底,广东省完成营造红树林2509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2476公顷。

同时,广东省还推动建立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指标池”,探索打通生态修复成果反哺地市建设发展的路径。2023年,广东省正式发布《关于开展红树林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奖惩工作的通知》,规定在国家种植1亩红树林奖励0.4亩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再奖励0.1亩新增年度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按照红树林营造年度任务,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形成“指标池”,完成任务后可提前兑现,调动了地方保护修复红树林的积极性。

涵养生态:实现和谐共生

红树林长起来了,水生生物种类多了,引来了更多的野生鸟类来此栖息觅食。他们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检测员,在湛江,鸟类的数量与种类也是红树林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我们每年在保护区都会做鸟类调查,记录有多少鸟来湛江过冬,以此来调整保护区内红树林的保护策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苇介绍道。她还告诉记者,随着鸟类迁徙数量的增加,保护区内还会清理一部分红树林,让滩涂裸露出来,给候鸟预留出更多的栖息觅食的空间。

对于野生鸟类在湛江的变化,湛江市爱鸟协会程立深有体会:“近些年,在湛江红树林能拍摄到的鸟类越来越多。黑脸琵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前在湛江很难看见,现在,能见到它的时候越来越多了。”

随着红树林的保护持续推进,保护区内越来越多的不只有鸟类,湿地生物多样性也不断丰富。据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保护区内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26种、鸟类312种、大型底栖动物544种、昆虫300种、鱼类134种,保护区的绿色底色愈发明亮。

在保护区因红树林发生变化的,还有这里村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走在红树林保护区科普长廊,一块块红树林湿地植物科普二维码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一条科普短视频的窗口即刻弹送出来:“红树植物的种子会在母树上生长,萌发出胚轴,成熟后才会脱离母树,落入污泥中‘安家落户’,没能及时扎根淤泥的胚轴,会随着海浪在浅海中漂浮,等待合适的时机,再稳稳扎根,向上生长,这就是红树林最奇妙的‘胎生’现象。”

2023年,保护区先后共投入项目资金800万元,科学设计、全面改造和提升金牛岛生态服务水平,打造金牛岛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和科普宣教站点,这也让很多当地村民因此受益。张苇告诉记者:“我们主动与村民沟通,在保护区内提供巡护、护林员、安保、清洁、管理等多个就业岗位,很多村民也在保护区周边开起了农家乐,售卖本地的特色食品,每逢节假日,商户都忙得不可开交。”

如今,金牛岛片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变成湛江市生态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成为开展对外交流和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据统计,2023年,累计在湛江金牛岛片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超过50次,参观访客累计超过10万人次。“湛江红树林区域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接下来,我们要将红树林科普宣教与当地民俗相结合,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张苇说。

固碳生金:探索生态价值转化

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活动被称为“蓝碳”。其中,红树林作为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固碳储碳的能力远高于陆地上的生态系统,它们的固碳潜力能达到热带陆地森林的3倍—5倍,全球的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0.1%,但固碳量却能达到全球总固碳量的5%。

红树林为何有如此强的固碳能力?张苇向记者介绍,这是因为红树林有两大“奥秘”,一方面红树林的生长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将这些碳转化为生物质,且地下的根部长期处于厌氧环境,有助于减缓根系和凋落物的分解,从而加速了碳向地下埋藏。另一方面,红树林大多分布在沉积型海岸河口,由上游河流和海洋潮汐共同作用带来了大量的外源性碳,红树林能够让这些碳快速固定在红树林生长的滩涂地下。

如此巨大的储碳能力和潜力,为湛江探索红树林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湛江市是全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也想探索,这些红树林能抵消多少碳、又能产生多少价值。”张苇说。

抵消的碳如何进行交易?简单来说,红树林的碳汇交易就是让碳排放单位来购买红树林所储存的碳,从而实现“碳中和”。从2019年开始,湛江市将2015年至2019年期间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核证碳标准进行开发。2021年3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的“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VCS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的评审并成功注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66元/吨的价格,购买该项目首笔核证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达成了我国首个蓝碳项目的交易。

“‘卖碳’创造的收益用于红树林修复地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效果,形成长效稳定的良性循环。”张苇说。

蓝碳碳汇交易从构想到现实,也为全国碳市场的扩容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技术支撑。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红树林营造》,为红树林营造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共同参与编写的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张晶告诉记者:“红树林营造方法学将更加科学地推动红树林的生态修复的实施,同时也让更多的利益方和公众关注红树林,更深入的挖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更多样的持久资金来源,更全面地促进红树林的保护。”

从注重保护,到平衡发展;从科普宣教,到和谐共生;从实践探索,到蓝碳经济。湛江市正从红树林保护出发,奋力推动湛江绿色发展。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