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盘查是企业实施碳资产管理的关键因素

2014-1-17 17:03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近几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降低碳强度(即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已被列入政府的政策目标。2009年,国务院提出,中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降低碳强度的目标。2011年3月,政府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定在“十二五” 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这是碳指标首次出现在政府的五年规划中,充分说明了政府在碳排放方面的政策决心和力度。
    可以预见,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都会掀起一股碳减排的浪潮。国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将成为碳减排的主力军,他们已经或很快会感受到政策压力。
    对此,企业应如何应对?从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企业应逐步建立完善碳管理。所谓碳管理,是指对《京都议定书》中所涵盖的包含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进行主动管理。商道纵横的《碳监测的商业价值白皮书》中对碳管理做了全面的描述,指出碳管理的四大要点:一是碳盘查(或称碳监测)。只有通过监测整个业务流程中的碳排放,我们才能找到减排空间,制定相应战略;二是低碳治理与战略。治理是指企业推进低碳经济的组织形式、决策机制及落实方式,战略是指在公司低碳增长转型过程中选择正确的道路、原则和行动,通常由高层制定并整合到业务流程中;三是信息披露。要将推进低碳经济的治理结构、核心战略、具体行动及成效对外界进行系统的披露,以获得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四是创造财务收益和降低风险,通过在碳市场上出售可核证的碳减排量,获得财务收益的机会,同时通过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降低公司的合规风险。如果能做到这四点,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就能游刃有余。
    然而,企业的碳管理体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这需要一段过程,甚至是好几年的时间。因此,短期来说,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碳盘查,这是碳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碳盘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应遵循一系列标准方法和原则。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是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或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前者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共同开发,包括两个相关但相互独立的标准——企业核算与报告准则以及项目量化准则;后者由国际标准化协会(ISO)制定,旨在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量化和削减提供一套工具。
    温室气体议定书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个范畴(如下图)。范畴一是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企业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譬如企业自身生产电力、热力或蒸汽过程中造成的排放,生产工艺过程中造成的排放、自由运输工具造成的排放等。范畴二是采购电力的温室气体排放,即企业持有或控制的设备或业务消耗的采购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间接排放,对一些公司可能是很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范畴三是其他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如外包供应链的排放、员工差旅的排放等。范畴三的界定相对模糊,凡是不能归为范畴一和范畴二的排放都可以算作是范畴三的排放。
    根据这一方法论,企业可以有步骤、有体系地核算企业的碳排放量,并且可以分析排放结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排放结构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有的企业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畴一,如水泥厂、造纸厂等;有的企业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畴二,如银行、保险等网点经营较多的企业;也有的企业的碳排放主要在范畴三,如大量外包生产的品牌企业。通过这样的碳盘查,企业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哪里是最大的碳排放源,从哪里着手减排最有效率。反之,企业就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碳减排路线图。所以说,企业碳盘查是碳管理的基础。
    碳盘查的方法论还在不断演进,近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产品层面的碳盘查,它以产品为核心,对原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分销、产品使用、废弃处置等全过程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从而计算出单个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这样,消费者就可以知道自己使用的某个产品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并且知道其中有多少排放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往经常被忽略,但对某些产品来说却至关重要。譬如汽车,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往往大于汽车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从这个角度看,汽车制造商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还要充分考虑发动机、车身设计,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排放。
    另一个方向是价值链层面的碳盘查,它主要关注企业供应链的碳排放,包括采购产品的原料、生产和运输等。这样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排放和供应商排放的对比情况,便于进一步对供应商的碳排放进行管理,从而降低整体的碳排放。对那些自身排放不大但供应链很长的企业来说,价值链碳盘查有很大的作用。戴尔、沃尔玛等企业已经开始对供应商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将碳排放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一个重要指标。
    针对上述两个新的方向,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协会正在着手制定新的标准:《产品核算与报告标准》和《公司价值链核算与报告标准》。目前,两个标准已经接近发布阶段,预计在2011年上半年发布。
    在国内,许多企业对碳盘查还很陌生。国际组织碳信息披露项目(CDP)自2008年起,对中国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并分别在2008、2009和2010年发布了年度调查报告《碳信息披露项目中国报告》。报告指出,为应对节能减排要求,大型企业逐步建立内部管理体系,将节能减排落实到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然而,作为管理体系重要一环的数据搜集却相对滞后,多数公司在碳排放数据的搜集和有效地使用相关工具方面存在不足,甚至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范畴的概念尚不理解。非可量化、无以管理,如果企业连碳排放数据还没有开始搜集,碳排放削减就无从谈起,更无法有效应对中央政府提出的碳强度削减17%的目标。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建立碳盘查的基础体系,对碳排放数据进行搜集和持续监控。
    值得高兴的是,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联想集团最新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9~2010)中,联想已经披露了从2007年到2010年的碳排放数据,并按照范畴一、范畴二、范畴三进行划分。这说明联想已经建立起内部的碳盘查体系。另外,联想的报告中还提到,他们已经启动产品碳足迹测算的工作,并已完成电脑产品碳足迹的测量技术研发工作,计划2011财年对特定产品实现产品碳足迹管理。随着企业低碳工作的深入,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碳盘查工作。
    一开始,企业可以从简单的工作开始,根据现有能耗、电耗数据经转换和估算测出碳排放量。但如果要长期深入开展这项工作,软硬件的配套必不可少。硬件可用于监测具体的排放源或相关指标(譬如电力和汽油消耗),软件可用于信息收集、计算、统计和分析。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可以获得更精确、更及时的碳监测效果。美国发动机制造商康明斯(Cummin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自2009年起启用一套基于网络的数据采集和报告系统。这套系统经过改进,可以实现如下新增功能:(1)对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若发现数据与历史数据不一致,则能发出提醒;(2)提供一个对所有数据单位进行换算的下拉菜单,操作人员无须进行任何单位换算;(3)自动的数据换算;(4)设置了双重验证程序,工厂经理和公司的环境事务主管均须对数据进行审批。有了这样一套系统,碳盘查便实现了精细化和流程化,工作起来就很轻松了。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