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央企将更加积极地参与气候投融资创新实践

2024-5-14 10:53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张晓翀

5月13日,来自政府监管部门、多边金融机构、国内外金融投资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环境和气候变化组织的代表齐聚“2024第三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政策动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交流业界最佳实践。

与会人士指出,气候投融资能够支持企业发展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加快推动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是气候投融资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推动者和创新者。

国资央企将更加积极地参与气候投融资创新实践

国务院国资委社会责任局副局长汪洋指出,广大国资央企积极探索气候投融资的新模式、新机制,通过设立绿色基金,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式,创新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投资绿色低碳未来产业总体取得了明显成效。

汪洋认为,我国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各类企业更加期盼能够参与气候投融资项目,利用气候投融资手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布局。
下一步国资央企将自觉肩负起职责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更加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创新实践,优化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投资布局,积极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表示,要进一步完善气候投融资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进一步完善统一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并与现有绿色金融政策衔接,避免金融政策的碎片化;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进一步加强气候投融资的信息披露和监管,防止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进一步推动气候投融资产品的创新和多样性,特别是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此外,要重视气候投融资的绩效评估工作,要通过方法学的创新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开展气候投融资的绩效评价。通过推动评估企业和金融机构气候变化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流程中,建立内部碳定价机制,通过评定、制定,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另外,要充分动员民间力量与外资力量。解决气候资金面临的巨大缺口,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气候投融资的领域,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资金,境外投资者,并解决不同来源资金的风险偏好和合作模式。

立足自身特点,国资央企积极参与气候投融资实践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中国节能已形成了节能与清洁供能、生态环保、生命健康三大主业,绿色建筑、绿色新材料、绿色工程服务三大业务,以及绿色低碳规划咨询业务的3+3+1的产业格局,探索形成了双碳方案编制+定制化服务,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清洁能源,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大数据+环境金融治理,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多场景的综合解决方案。

另外,中国节能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产业、技术全链条的供给优势,协助发布了多个气候投融资项目标准,气候友好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标准,开展了一系列能力培训和项目库建设工作,积极助力金融机构和企业践行双碳工作部署,服务和带动的绿色低碳项目投资超过万亿元。

同时,中国节能还在积极开展碳预算管理机制研究,通过实施碳预算,有序开展碳管理工作,总体上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以及基础支撑等方面,中国节能正在不断提升自身对气候风险的管控能力,积极践行落实双碳目标的央企担当。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耀强表示,在金融单位的支持下,中国盐业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服务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的能力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李耀强介绍称,中国盐业创新发展,利用井矿盐开采后形成盐穴进行储能,既可以充分利用地下闲置空间,又能实现多种形式能量的大规模高效存储。此外,中国盐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传统盐化工工艺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小海指出,展望下一阶段的气候投融资工作,建议提前开展政策语言和工具储备,加强动态评估和监测预测,研判储备面向十五五和远景目标的政策工具,深入研究谋划碳减排工具等政策效果的量化评估方法,与金融产品挂钩的碳排放数据库建设和信息披露标准等,加强预期引导,增强市场信心,巩固和增强气候投融资向好的发展态势。

另外要更好发展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拓展多元融资渠道,促进新气候金融债券等优质资源向绿色专营金融机构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和试点地区倾斜,在专项政策引导基金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目收入,完善投资容错机制,更好支持早期创业企业低碳技术转化,加快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打造出一批示范性项目。

此外,还要加强与碳市场机制的协同增效,气候投融资和碳排放交易机制,同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化工具,具有协同增效的潜力空间,建议在全国碳市场扩容过程中深入研究和开发包括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碳减排成本,推动气候投融资体系发展奠定基础。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