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开展气候适应行动破解高温气候风险难题

2024-5-16 11:29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余常海

5月11日上午,在重庆市璧山区东林道小区,大滴大滴的雨点敲打着花枝树叶扑簌簌地响,随即消失在树木丛中。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小区铺装的透水沥青路上也没有积水。雨水都去哪儿了?

中铁二十局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园林工程师牟巧琳告诉记者,这是璧山区打造的海绵城市一角,该建筑小区将海绵设施功能与景观环境融合,依托雨水花园打造了充满自然野趣的景观小品。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分布在小区内,下雨天,雨水不会直接从步道流向管渠,而是先进入雨水花园或透水铺装滞留和渗透,多余的雨水可流入市政管网或调蓄池。

“这将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热岛效应。”牟巧琳说。

璧山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西部,属“两山夹一谷”地貌,地形以低矮丘陵为主,辖区没有大江大河过境,也没有大的湖泊水库,是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区。而夏季高温天气会让璧山面临着加剧水资源危机、引发城市电力短缺、引起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损害居民健康、加剧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高温气候风险。

2016年8月,璧山区被确定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璧山区从城市规划、建筑、水安全、生态绿化、灾害风险综合管理系统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气候适应行动,破解高温气候风险难题

开源节流 破解水资源短缺困境

“璧山区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湖泊等大海绵体,因地制宜布置打造排水分区,雨水进入调蓄池,收集后用作绿化浇灌、道路冲洗、车库冲洗,节约了水资源。”牟巧玲介绍说,通过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削减污染物的同时,缓解了热岛效应。

截至目前,璧山区累计建成达标排水分区12个,21.2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约45%,提前完成重庆市“十四五”规划“2025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约45%的要求”。

要节流,更要开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困境,2022年,璧山区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始了先期工程,从江津德感调取长江水,日调水量达到10万立方米,构建起了生活用水、生产供水的调水大动脉。

“璧山本身十分缺乏水资源,生活用水主要靠区内的几个水库供应,夏季高温时期,生活用水量增大,会挤占河道生态基流和灌溉用水量,即便如此,海拔高的地方依然会水源断供。自调水工程实施以来,农村海拔高的地方也吃上了不断供的放心自来水,河道也有了充足的生态基流,农林灌溉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据重庆市璧山区水利工程建设站站长胡声权介绍,如今,调水工程基本解决城区的居民用水,高峰期时,不足的部分还是要用一部分的水库水来补充,目前正在建设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将从嘉陵江取水43万立方米,届时将彻底破解璧山区用水困境。

此外,璧山区还开启节水模式,分批实施城区中水回用一、二期工程和城区外13个镇街的中水处理设施建设,中水处理设计规模近19万立方米/天,中水回用率达50%。同时,治水先治污,璧山区先后关停741家污染企业和500余家有污染的养殖场,堵住了污染源。

通风“活水” 为城市降温

车行在双向8车道的璧山区黛山大道,道路两侧市政绿化经精心雕琢,植被茂盛葱郁,轻开车窗,清新的风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

黛山大道是连接璧山境内4条高速公路和1条高铁、贯通璧山南北的交通骨架大动脉,途径东岳体育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秀湖公园等7个城市公园,公园之间加速贯通串联,不断将“路网”变成“绿网”,形成串联全城的绿道系统。“黛山大道也是我们的城市通风廊道之一。”璧山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璧山区控制河道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绿化廊道的宽度,保障了通风廊道功能。同时,加强城区内与缙云山、云雾山之间的各种绿化廊道连通,合理预控建筑物朝向及间隙,引导天然气流吹向城区,保证了城区的空气流通性。

同时,璧山在城市新区拓展中,坚持“逢沟不填,遇水架桥,水系保护优先”的原则,让城市建设与水系水网相通相融,秀湖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古道湾公园沿线形成了12个水体互联互通的水网格局,这些“活水”作为“冷源”,带动小环境“自然成风”,有效帮助城区降温。既要让水系“活”起来,也让城市绿起来,截至2023年年底,璧山城区建成各类公园37座,人均绿地达69平方米,璧山观音塘湿地公园水生态修复项目还入选了第二届绿色经济发展2021年度“碳中和典型案例”,提升了璧山区城市生态碳汇能力。

为城市降温的同时,璧山区还增添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措施,做好电力供应统筹,引导企业主动错峰用电,鼓励企业多开展分布式电源建设,呼吁居民合理用电;增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增加耐火、耐旱、抗极温等树种造林比例,推进防火道路和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实施森林火情24小时监测;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多途径多形式开展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

璧山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杰表示,下一步,璧山区将持续深化试点建设,整合统筹多维度防灾规划,提升极端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完善城市高温应急机制,提升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意识,有效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