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低碳日动员社会公众践行节能低碳生活

2024-5-20 11:21 来源: 中国环境 |作者: 刘晶

5月15日是第12个全国低碳日,为广泛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动员社会公众践行节能低碳生活,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以下简称光明管理局)先后开展2场低碳宣传活动,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美丽光明”建设。5月12日,光明管理局青年团员联合环保顾问组成志愿服务队举办“环保创意礼物DIY”主题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各位参与者将快递箱、易拉罐等家庭旧物进行二次创造,转变为实用而美观的笔筒、花瓶等家居用品,践行“绿色低碳”。5月15日,光明管理局再次联合区教育局,以学校为绿色低碳宣传阵地,通过科普讲座+视频演绎+游戏互动的形式,在辖区学校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低碳科普讲座和宣传互动,号召全校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光明区作为深圳绿色发展示范的前沿阵地之一,始终坚持以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城市建设。当前,光明正在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高质量高颜值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为目标,多措并举,集中力量打造国际一流绿色低碳生态样板城区。

一是坚持政策先行,搭建顶层规划,引领光明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光明区深刻把握“双碳”工作在新时代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始终保持与国家双碳工作同频共振、同向而行。光明区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纲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率先构建“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包括1个“意见”、1个“清单”、5个配套办法,涵盖了绿色低碳发展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落地的全过程。在全市率先成立由区委书记挂帅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强有力的“大环保”工作体系,以“科学+生态+产业+城市”协同发展的理念,深耕厚植光明蓝绿本底。坚持推动绿色低碳全领域、多方位发展,先后出台了《光明区海绵城市高质量高颜值精细化建设技术标准(试行)》《光明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高质量高颜值建设指引(第一版)》等多项政策文件,为光明区建设绿色发展之路提供行动指南。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转型,争创光明绿色先行之姿。近年来,光明区紧紧围绕“8+5”产业规划,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目标,不断推动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从源头出发,按照“三个一批”的模式,源头清退了一批产业结构低端、污染防治能力欠缺的工业园区,高标准改造了一批老旧工业园区,同步升级了一批优质园区,腾出优质产业空间用于引进绿色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进低退”。坚持全方位推进产业空间拓展和提质增效,全市首推打造“绿岛”园区,以“工业上楼”为契机,多措并举推动工业园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充分发挥“绿美”园区“碳汇”功能,实现减污降碳效果,推动园区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开创打造一街道一示范园区,形成了一批以集中治污、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示范园区”,其中卫光生命科学园的生物医药废水集中处理设施,获评“深圳市工业集聚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优秀项目”。

三是紧抓本底优势,坚持生态治理,筑牢光明绿水青山之基。光明区紧紧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坚持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23年,光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达到有史以来最好水平,臭氧浓度降至近10年来最低值。强力治水,探索科学治水新模式,落实黑臭治理、正本清源等“十个全覆盖”的治水措施,实现茅洲河从“墨汁河”到“全国美丽河湖”的跨越,使其再现鱼翔浅底、鸟掠芳洲的美景。系统推进水生态、森林、耕地、石场四大治理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设道路绿廊、沿河碧道等加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状况指数连续五年提升。一直以来,光明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辖区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先后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经济发展也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四是立足双碳目标,聚焦低碳试点,共谋光明减污降碳之举。立足国家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光明区多措并举,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光明力量。积极引导光明区企业参与并完成碳履约,历年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均达100%,积极推动光明区企业自主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并有效运用市场经济促进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可持续化。首创实施的“环保顾问”服务,多次开展企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服务,解决环保问题累计达2万余个,是光明区减污降碳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近)零碳排放项目试点建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打造光明区低碳试点示范群。以光明国际汽车城、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楼等近零碳示范试点项目创建为突破点,总结试点建设成效,宣传推广试点建设经验,探索光明区减污降碳建设路径,推动形成由点及面的示范带动效应。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