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北京市政府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
电力系统示范列为其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25项标杆项目之一。对此,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建立“智慧大脑” 引领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
“预计到2025年,城市绿心将构建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绿电供应达100%,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达100%。”5月17日,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负责人王雅群介绍。
当日,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举办了“走进首善电力”公众开放日活动,展示了该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的最新成果及未来规划。在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大屏上显示着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建筑的
碳排放结构分析、运行效果评估、新能源发电数据分析等信息。按照相关规划,未来,包括上述三大文化建筑在内的城市绿心组团区域将依靠城市智慧能源管控系统(CIEMS)进行综合能源监测管理。
据了解,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协同北投集团打造的城市绿心“零碳”运营园区综合示范,已经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2023年以来,该公司在城市绿心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开展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管理全环节助力园区
节能降碳、零碳运行。王雅群表示:“有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支撑,最终将实现园区负碳运行。”
同时,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编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设施配置技术规范》已经正式发布,是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此外,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还在综合
交通枢纽、文化旅游区等区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服务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
打造实验基地 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低碳绿色发展,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还联合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电科院等国内电力领域顶尖科研机构,在张家湾镇垡头村打造了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致力于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相关技术研究。
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紧扣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需要,搭建了绿色交通基础充电设施智能检测平台、高质量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成果孵化平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绿色转型协同创新平台3个平台。目前,在绿色低碳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例如,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展示了为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研发的移动式充电桩。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岩平介绍:“移动式充电桩可将行走机构与充电设备结合,实现一桩服务多个车位,解决油车占位
难题。480千瓦超级充电桩可实现‘充电15分钟,行驶400公里’,目前在全市已建成15座超充站。为满足北京‘十四五’时期新增电动汽车用户的需求,与行业客户联合,计划在两年内建设300座超充站。”
不仅如此,该基地还配置了160千瓦地源热泵与园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提升了基地的整体能效;实验室、办公楼屋顶及户外实验区加装400多千瓦光伏发电,同时采用风力发电技术,使得园区碳排放整体降低65%。通过实践,该基地总结出以“电网可靠供电+绿电供应+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园区低碳发展的路径,目前正应用在城市绿心建设中,未来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广。
建强城市电网 推动主配网协同发展
众所周知,坚强城市电网是清洁能源输送的重要载体和物质基础。对此,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构建“三通道”特高压受电格局、500千伏三电源支撑、220千伏三分区供电、110千伏链式接线及在10千伏层面打造双环网配电网架。同时,在微网方面,建设了交直流混联微网,为未来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消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例如,通州区前疃村的清洁能源并网、消纳就是典型之一。
在前疃村,为保障屋顶分布式光伏消纳,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建成了交直流混联微电网,通过日间储电、夜间放电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光伏发电量100%消纳,提升了村民绿色用能体验,打通了电能互联微循环。据悉,前疃村村民家安装光伏板,除满足家用外,余量还能卖给电网,实现增收。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设备部专工宋嘉琚介绍:“安装光伏不仅得到实惠,且绿色环保,用电也更稳定。‘十四五’期间,前疃村预计还将新增900千瓦光伏容量。对此,供电公司将做好新增光伏的并网等工作。”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新型电力系统是抓手。未来,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将继续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决策部署,在示范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已有技术积累及示范成果,统筹保供和转型,努力打造城市电网的新型电力系统完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