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市情调查研究中心 副主任
所谓低碳协同发展,是指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加强多方协同与合作,在融合、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改变传统的高碳增长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经济。低碳协同发展注重以协同、合作、融合为基本原则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整个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和低碳产业,减少碳排放,形成低碳高效的经济体系。当前,京津冀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与挑战,目前仍处在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的关键阶段,需要以低碳发展为重要目标,推进协同发展。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从国家层面,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生态文明建设小组专门负责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
问题。建立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组织、法制、信息化的合作框架。通过顶层设计,从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布局和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北京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天津、
河北等地,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均衡发展。
加强低碳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协作分工,建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信息交流。同时,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合作创新机制,推动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横向合作,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加强产业的协作分工,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加快建立京津冀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突破行政体制障碍,提供高质量的低碳科技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低碳技术扩散与低碳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等服务,促进京津冀不同区域间的低碳产业分工、梯度转移和产业集聚,构建功能互补、布局合理、
市场互联的低碳创新一体化机制。
加强低碳人才培养,为人才合作与流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尽快考虑开设低碳技术专业,培养,吸引和留住低碳人才。就京津冀地区而言,率先在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开展低碳经济相关教育,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低碳人才,以北京为中心,建设区域性低碳技术人力资源培养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教育行业的合作优势。京津冀区域间要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
政策,打破户口限制,加强三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和户口管理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使人才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和自由、自愿的原则流动。
开展京津冀
碳交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体说来,一是积极开展碳交易,加强跨省市、跨流域协同治理,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扩大环境容量,拓展生态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二是探索京津冀生态共同保护制度,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补偿区域水资源使用权损失、生态林业用地使用权损失等费用,提高京津两市对河北地区在植树造林、水资源输送、“稻改旱”工程等方面的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三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产业体系,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低碳领域的协同发展与合作机制。
打造低碳自主品牌,加强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应以低碳、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强低碳自主品牌建设,加快高能耗产业的转型、淘汰或升级,开辟一些低碳的新型产业园区,河北省有目的地进行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低碳产业的培育和集群发展。打造低碳自主品牌,重视低碳产业集群规划和低碳宣传,从提出概念到品牌包装、注册、网上运营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税收减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用地保障、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京津冀区域加强政府在低碳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作用,为提供企业良好的环境,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促进不同特点的低碳企业集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地铁、生态防护、教育、医疗、旅游、文化体育等六大服务圈。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总量供给,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注重京津冀地铁圈、生态防护圈、教育服务圈、医疗服务圈、旅游服务圈、文化体育圈等多个“协同圈”建设,促进三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有效吸引人才、资金、产业向河北天津疏解,促进均衡、低碳、协同发展,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和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