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在支持循环经济上具有发行成本更低、期限更长以及与国际接轨的优势。绿色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国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教授蓝虹在5月30日举办的循环经济助力“两新”行动交流大会上说道。
蓝虹认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向当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靠拢并予以资金支持。从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颁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促进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到2017年绿色金融试点在全国展开,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明确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每季度开展一次,同时加强对绿色金融债的监管;再到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绿色金融进入以减碳为重心的发展新阶段。从治污到降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绿色金融在推进环保工作的“身影”。
“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绿色债券是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蓝虹说道。为了更好地运用好绿色债券工具,绿色债券通过不断地“升级换代”来服务好循环经济。蓝虹认为绿色金融的创新迭代体现在:一是我国绿债标准加强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以更好地融入国际债券
市场。国内绿色债券标准中“气候”元素增加,并按照国际绿债标准的规范,删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利用项目,增加了绿色
交通、绿色建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二是严格的绿色债券管理和绿色债券市场的标准化提高了绿色债券的流动性。我国统一且严格的绿色债券标准使其国际化程度提升,提高了国内外投资人对我国绿色债券的认可度,增强了购买绿色债券的意愿,从而增加了绿色债券的流动性,提高资金变现能力,绿色投资的收益增加。
虽然绿色金融对于环保项目的建设有诸多益处,但蓝虹仍强调,目前绿色金融上还有需要我们关注的
问题,这既包括了如何提高投资者对于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的信心,让绿色金融发行人能获得更多融资助力环保项目的展开;同时也包括了如何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制定与管理,让资金流入更适合的、符合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环保项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