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互通互认 激发碳账户活力

2024-6-13 09:58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估计再过两周,我攒的能量就足够种一棵榆树了。”对小朱来说,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蚂蚁森林,收集昨日出行积攒的绿色能量“云种树”。事实上,在多家银行的APP专区,用户线上缴费、单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等“绿色消费”产生的能量也可以作为积分记录,还可以用来兑换商品,获得贷款优惠和信用卡额度提升等“绿色权益”。

这些权益的实现都依托于银行开设的个人碳账户。

碳账户是碳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社会主体绿色低碳意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自2010年起,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开始试水“个人碳信用”领域,多家银行推动企业、个人碳账户落地,并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场景,成为探路碳账户的先行者。

但用户在不同银行的碳积分无法实现互认,使得个人碳账户的应用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展。2023年10月24日,中国银联与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创建“碳账户互通体系”,首次开启了业内推动碳账户互联互通的实践。今年5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宣布其碳账户与银联“低碳计划”平台实现全面互通,意味着个人碳账户领域碳积分数据的互认、互通、互换正在加速,有望激发碳账户活力。

碳普惠机制的关键载体

现阶段,生活和消费习惯正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碳排放量及资源消耗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家庭消费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我国碳排放结构中约有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满足居民生活行为需求,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远远超过30%。

“通过改变大众生活方式与行为这一举措,到2050年有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40%至70%。”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报告显示。

关注个人减碳行为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深远。“碳普惠”就是为个人、家庭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而建立的激励机制,核心逻辑是从消费端出发,通过对资源占用少或为低碳社会创建作出贡献的个人、家庭和企业予以激励,利用市场配置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碳排放。

碳账户是碳普惠机制的关键载体。“在碳普惠机制下,需要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交易机制来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工作,个人碳账户的建设、普及是其中的关键。”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邱亦霖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聚焦“碳普惠”这一新型减排机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推动设立个人碳账户。尤其是2020年来,碳账户试水加快,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尝试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围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记录用户低碳行为数据,并以此核算碳减排量,开展碳普惠激励,助力搭建“碳核算”基础设施。

“碳账户将用户日常碳减排行为进行量化,尝试与金融服务挂钩,有助于增强全民绿色消费意识,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激励“减碳”进入个体化时代

当前我国个人碳账户建设的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以及大型互联网公司三类。相比之下,银行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与金融服务场景结合得更加紧密。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拓展碳减排场景以及用户碳积分权益,并利用碳账户为用户信用赋能,激励公众自觉参与到更多绿色行动中,让“减碳”正式进入个体化时代。

在碳减排场景方面,记者注意到,在建设银行App的“碳账本”中,持卡人通过办理投资理财、转账汇款、网点服务、在线支付等均可获得碳减排量;平安银行尝试将个人绿色行为与借记卡和信用卡业务挂钩,实现绿色行为和减碳量的记录和量化;昆仑银行则依托银行账户系统,对居民绿色支付、出行、生活三大领域低碳行为数据实现统一采集、赋值,折算为可累积的“个人碳积分”。

为获取更多用户低碳行为数据,银行注重开展绿色低碳场景合作。例如,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中信碳账户”为基础,通过“绿信汇”生态联盟平台,开展绿色金融、绿色出行、新能源车、二手回收等多个业务场景的合作;建设银行与北京市交通委、上海国际汽车城、飞蚂蚁等政府部门或机构合作,接入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旧物回收的低碳场景数据等。

权益激励方面,从礼品兑换、消费折扣出发,银行能够为用户提供包含信贷利率优惠、信用卡提额等权益;更进一步,银行探索建立碳账户评价体系,开发碳信用评分模型,为企业和个人信用赋能,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例如,建行北京市分行与中国大地保险联合推出“低碳出行,趣享车险”产品,在建立车险风险识别与精准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建行生活平台提供的碳积分等车联网因子,根据低碳里程、碳减排量的不同,车主可享受实时差异化车险定价。衢州市开发了碳信用评分模型,通过对有关经济主体碳排放的全面系统记录形成“碳征信报告”,将碳账户信息嵌入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全流程,完成碳账户信息与贷款金额、利率、期限及担保方式的差别化匹配。人民银行湘潭市分行探索将绿色金融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融合,确定以湘乡市东郊乡浒洲村为试点区域,探索“农户碳账户+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被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由试点银行给予信用贷款授信和利率优惠,鼓励农户强化绿色行为和信用行为。

统一标准备受期待

然而,在试水阶段,个人碳账户要想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仍然面临着丰富低碳场景、统一碳减排量核算标准以及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等多方面挑战。

碳账户的运营,需要收集记录用户在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中的碳减排行为并量化为一定碳积分。但在现实中,用户的碳减排行为发生场景较为分散,平台面临着数据归集、处理和隐私保护等方面难题

“当前,碳账户数据应用缺乏互联互通机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认为,各机构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式、计量模型及计算规则不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

中信银行、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通过接入中国银联相关平台,打通碳账户,是行业内推进互联互通的有益尝试。通过打通碳账户,碳减排和绿色能量数据记录管理、碳积分兑换等服务得以在双方互通体系内实现互认。

探索不仅限于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也在共同推动碳账户互通。例如,今年3月份,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与招商银行武汉分行联合推出了集银行账户、个人碳账户与交通账户于一体的“三户合一”低碳绿卡。建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正在积极推动个人碳账户与地方碳普惠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共同推进碳普惠机制建设。

不过,要实现数据的统一治理,还需进一步努力。

从现阶段我国各商业银行碳账户的实践来看,同样的绿色低碳行为在不同平台上对应不同的碳积分,碳减排行为如何计量并转换为碳账户积分还缺乏具体标准。董希淼认为,统一合理的碳积分核算和兑付标准,是保障碳账户公信力的重要基础。

“在个人碳账户推广以及碳普惠机制建设中,需要制定统一的碳减排测算标准。”邱亦霖表示,在标准化计量与测算方面,需要做到覆盖全面、动态调整。保证每一项消费活动、每一种出行方式都能被计算到碳排放当中,利用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测量,同时保障客户隐私。

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统一积分规则,优化数据采集,拓展场景应用,实现碳数据安全共享,激发碳账户在金融场景、金融产品创新中的作用与价值,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