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等八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纳入试点的市(区)涵盖从超大城市到小城市的不同规模,在气候类型、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它们将通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应对各类天气,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气象报“生态·人文”特别策划,拟选取3个试点城市,看气象部门在其中如何因地制宜,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
夏到雄安绿意浓,蓝绿交织满目新。夏日的雄安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雄安郊野公园游人如织、风光秀美,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6月6日,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区,护林员正在为树木定量浇水,而浇水量的多少则是以河北省气象部门开展的“千年秀林生态需水监测研究”为依据,这也是气象部门保障雄安新区因地制宜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一个服务场景。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河北省气象部门强化雄安新区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增强城市气候韧性,全面提升雄安新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白洋淀微风吹拂,水面微皱。芦苇一簇簇、一丛丛,时有水鸟从芦苇深处掠起,盘旋一圈后直飞天际,隐没不见。近日,雄安新区鸟类监测工作人员、鸟类学研究团队和志愿者在共同开展的白洋淀鸟类调查工作中,新发现了7种鸟类,其种群数量和种类丰富程度客观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白洋淀发现新增鸟种,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最有力证明。
据了解,从2022年以来,当地气象部门积极协调公共服务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联合共建了28个白洋淀关键区域的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站,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观测要素多样的监测系统,并将监测数据接入雄安新区块数据平台,实现各部门共享;搭建地空天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在核心水域典型下垫面建设5个通量站,实现对白洋淀碳循环、水循环现状的数字化监测;应用无人机作业和风云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由点到面补充高时空分辨率遥感监测数据,开发生态与水资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利用白洋淀生态水文气象站数据,接入上游4省8市气象站网信息,制作发布白洋淀流域面雨量和区域洪水气象风险预警,并将数据接入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平台,成为雄安新区主要防御决策参考。
走进中国中化大厦项目建设工地,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开展施工作业。如今的雄安,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雄安新区科学园、互联网产业园、金融岛等功能片区有序推进建设,国贸中心、体育中心、大学园图书馆正在启动建设。随着京雄城际铁路的全线开通,雄安新区也将融入首都1小时
交通圈……
雄安新区成立以来,气象部门组织开展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防御对策研究,提出新区暴雨洪涝和城市内涝关键预警区,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将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平台充分融入雄安新区防灾减灾决策指挥体系,不断升级优化“工地气象”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在建工地等重点关注对象风险隐患的监测告警。
2021年以来,《雄安新区气候安全评估和通风廊道构建》《雄安新区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等一系列成果深度融入地区规划,为项目建设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今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意见》,提出支持雄安新区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基础上,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5月23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获批成立,正式纳入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序列。按照功能定位,实验室将聚焦雄安新区高速城市化过程对低层大气,特别是大气边界层结构和演变的影响,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展开研究,为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服务。
未来,实验室将通过组建地空天一体化智能化协同观测网络,开展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要素的高时空分辨率垂直探测;全面跟踪反映雄安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大气边界层综合观测数据库、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大数据平台等建设,为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提供多样化、定制化数据服务。开展高速城市化对天气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揭示雄安新区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雄安新区城市发展、城乡接合、产业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马洵 李璨 余克勤)
重庆潼南:只此山水与气候谈适应
菜花为裳,涪江如练,金佛添辉,古镇流芳。重庆市潼南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之一,致力打造生态粮仓,先后荣获西部绿色菜都、国际柠檬之都、中国油菜之乡、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等殊荣。
强化“气候韧性”
潼南地处
四川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又经涪、琼二江滋育,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溪河136条,是农产富饶之地,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致其旱涝并存。气象资料显示,近60年潼南气温、降水量均呈升高趋势,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天气并不少见。强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及灾害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2017年,我们重建了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时空分辨率提高到5公里、分钟级,天气预报网格空间分辨率达到2.5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5分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2%,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0%。”潼南区气象局局长蒋雪松说。
气象部门在沿涪江流域建设了5个村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站,完成镇街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建设
认证,并充分发挥“人防+技防”,在84处地质灾害严重隐患点安装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并借助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最大限度保证提前预报预警。
面对地质灾害突发性强、动态变化大的特点,潼南区建立健全山洪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目前,山洪灾害防御视频会商系统已延伸至23个街镇,多部门参与的自然灾害预警联动联席会和“1+7+N”临灾会商机制,有效提升“防抗救”合力。
同时,气象部门加强联动协作,潼南区气象局携手遂宁市气象局,在共享防灾减灾信息、建设涪琼江流域洪涝监测预警系统、针对性开展减灾科研等方面共同发力,为沿江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如何推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潼南区气象局下了不少功夫。
潼南地处重庆、成都两座国家中心城市1小时经济圈交会点,是享誉国际的“潼南柠檬”“潼南绿”绿色原产地,享有成渝两地“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美誉。
近年来,瞄准潼南发展柠檬特色产业等需求,潼南、资阳、大足等地气象部门,合作建成柠檬气象服务科技小院;申报并承担国省两级相关科研项目,服务保障双城经济圈建设;编制完成《资阳、潼南大足柠檬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柠檬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指南(试用)》,实现川渝柠檬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业务化,推进潼南柠檬特色产业气象试验基地和柠檬观测站网建设,以及柠檬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发,为潼南打造柠檬百亿级产业赋能。
目前,潼南区柠檬、蔬菜、油菜、小龙虾、花椒等特色产业规模已达176万亩,总产量220万吨,其中蔬菜、柠檬、油菜产量稳居全市第一。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下一步,气象部门将积极推进和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为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李俊 卜飞鸿 陈建美)
“星月满兹夜,灿烂还相临”。来浙江金华旅游的游客罗雯写上这句话,并配上她在金华山露营拍摄的美图,发在了朋友圈里。不一会儿,点赞纷至沓来。
这是罗雯第一次来金华山露营。此前,刚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国际露营大会,金华山也正式成为全国首个山地露营气象服务的先行试验点。罗雯也正是看到这个新闻,才有了这次举家露营。不过,这可不是一时兴起,在来金华山之前她详细做了功课——从金华气象微信公众号里查询了金华山旅游指数,得知第二天天气晴朗,温度适合,露营指数一级,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每到周末,像罗雯这样全家来金华山露营的人还有很多。在中国国际露营大会召开后,这里的名气变得更大,也吸引了周边省份的许多露营爱好者前来。
为什么是金华山?
从金华市露营气象适宜度综合分析评估报告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金华山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旅游出行气象灾害风险低,景区大气富氧度高,在环境气候舒适度、露营气象适宜度和旅行度假气象适宜度上,均具有显著优势。”
第一次来露营,罗雯就明显感受到了这里的气候优势,在大屏幕上,她看到当天下午3点的气温为24.2℃,比当时的市区温度低了近4℃,负氧离子浓度2700个/立方米,高颜值的天空配合上绵长温柔的风,平日里的疲倦一扫而空。夜晚,抬头是久违的星光,低头是山下城市里蜿蜒的灯河,便是“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的惬意。
罗雯体验到的露营气象服务是浙江省金华市气象局围绕本市开展生态气象服务的一个缩影。2022年,金华山发布“仙的金华山,妙意自然来”文旅品牌。当年8月,金华市气象局与金华山双龙风景区管委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气象+生态+旅游”多方融合的模式已逐渐开花结果。
景区安全始终是第一步,气象部门在金华山建立了横纵结合的综合观测体系,垂直观测密度在250米左右;根据景点分布和景区防灾减灾需求,建设了13个自动气象站,密度接近3公里;每年组织景区工作人员和当地网格员,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培训,适时开展防雷评估。
游得安全也要玩得尽兴,根据金华山四季景致和游客需求,气象部门开发了日出指数、露营指数、避暑指数、云海指数、雾凇指数、登山指数、花期指数、采摘指数、观星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服务产品,并及时发布在金华气象和金华双龙风景区管委会的官方微信号上。天气实况和预报、景观指数等产品,在金华山各主要景区的大屏幕上实时滚动,如有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也会及时插播。
随着露营产业发展迅速,露营相关气象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多,金华市气象局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专家支持,确立金华山为全国首个山地露营气象服务先行试点,并在实践中持续开发露营气象服务产品,让气象赋能金华山旅游,助力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