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能源革命”研讨会公布了该研究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的专题研究报告《中国家庭能源消费研究报告(2014)》。这份报告旨在勾勒出我国居民的能源消费模式与影响因素,帮助决策者与公众了解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的基本特征和地理分布,识别生活节能的潜力、障碍和影响因素,并为制定相应的节能管理措施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思路。
这份报告有以下几点主要发现:第一,对我国居民的生活用能总量与结构进行了定量估计。样本中,一个普通家庭在2012年的能源消费量为1426千克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为612千克标准煤。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是热力(45%)、天然气(18%)、
电力(15%)和薪柴(12%);最主要的能源需求是室内取暖(54%)、炊事(23%)、热水加热(14%)和家电(7%)。第二,我国居民生活用能在能源结构和需求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异。平均而言,城镇家庭2012年能源消费量为1503千克标准煤,农村家庭平均为1097千克标准煤,城镇居民能源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1.4倍。在能源结构上,商业能源在城镇地区被广泛应用,主要包括热力、天然气和电力;而传统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仍占据主导地位。在能源需求结构上,城镇居民主要是用于室内取暖,农村居民的主要用能活动则是炊事。第三,我国家庭能源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绝对量来看,我国居民2012年生活用能是美国居民2009年生活用能的44%,是欧盟27国2008年生活用能的38%。从能源结构与消费用途来看与发达国家类似,即:商品能源消费比重较高,且室内取暖是最大的能源消费用途。然而,我国居民的炊事用能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国家。
这份报告描绘了居民生活用能的基本轮廓和结构,将有助于决策者掌握当前居民生活用能的基本模式和城乡差异。在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居民能源需求预期会持续增长,同时燃料结构也会发生巨大改变。决策者只有意识到能源消总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能源需求,并对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进行科学决策(如新城镇周边的电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