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投资“绿意”渐浓

2024-7-9 11:04 来源: 环境经济 |作者: 陈婉

还记得亚洲野象群从云南出发,一路向北迁徙火爆全网的事情吗?在亚洲野象群一路“逛吃”的路上,公众也注意到,其对居民的房屋、农田、生产设施造成了破坏。这一细节让公众认识了绿色保险的力量:野象群沿途对农作物等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保险业迅速跟进理赔,携手各方保护生态。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离不开绿色保险这一坚实后盾。”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任玉洁告诉《环境经济》,近年来,我国绿色保险发展驶入快车道,不管是负债端的绿色保险还是资产端的绿色投资,保险企业的参与度都不断上升。

2024年3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紧接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大顶层指引,为下一步绿色保险发展指明了道路。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何为绿色保险?采访中,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施懿宸告诉《环境经济》,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负债端和资产端发挥“经济减震器”及“社会稳定器”作用,通过环境风险管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引导绿色投资、风险减量和推动全民绿色行动等方式,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支持。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绿色保险独设篇章,在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保险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绿色保险产品创新发展,为绿色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

此后的行业政策开始趋向细节化,多项与绿色保险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为绿色保险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土壤。

2022年6月,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年11月,再次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明确绿色保险定义,并建立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使绿色保险可统计可监测,建立了评估的基本标准,为绿色保险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2023年9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这是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规范,进一步细化绿色保险产品服务场景、领域,确定绿色投资和绿色运营量化指标和数据统计规则;同年12月,又发布了《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保险行业环境、社会与治理信息披露的行业自律性文件,引导行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和披露质量。

政策支持是推动绿色保险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施懿宸告诉记者,《指导意见》在标准体系建设、产品与服务、保险资金运用和风险管理等多维度对于绿色保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重点提出要完善气候变化相关重大风险的保险保障体系并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预测模型,探索建立企业碳排放水平与保险定价关联机制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

“《意见》更是明确了绿色保险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举措,确保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施懿宸说,这将引导行业加快绿色保险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切实提升服务绿色发展大局能力。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表示,保险作为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对绿色保险作出重要部署,有助于推动绿色保险向更高水平发展,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职责。同时,《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优化健全的总体部署(如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约束机制),也可增强保险公司识别、评估绿色低碳转型风险能力,促进保险业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发展迅速挑战犹在

保险业在助力绿色发展转型方面已小有成绩。

“当前,我国绿色保险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施懿宸告诉记者,从市场实践看,绿色保险产品规模持续增长,环责险数字化转型稳步发展,新能源车险规范化快速发展,创新型绿色保险产品矩阵不断扩大,绿色保险在丰富产品种类与创新服务类型方面进行多项积极探索。同时,绿色保险资产管理规模也持续增加。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绿色保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我国绿色保险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迅速扩张的态势,2023年,我国绿色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2297亿元,赔付支出1215亿元。“人保、平安、太保及我们公司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均高于全险种增速。”

“同时,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行业高度重视绿色保险发展。”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市场主体都已形成中长期绿色发展规划,将支持绿色转型全面纳入公司战略规划,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譬如,我们公司研究制定《“十四五”服务“双碳”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和《关于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以深度服务“双碳”战略为关键目标,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有效需求引领为实施主线,全面部署负债端、投资端、运营端任务举措,明确绿色发展路径,加快构建公司绿色发展格局。

“虽然绿色保险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施懿宸进一步介绍,一是绿色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结构性不足,法律规章亟待健全。从立法层面来看,绿色保险业务发展支撑政策缺乏法律强制约束力。从绿色保险管理机制来看,目前尚未建立起绿色保险实施主体的长期激励机制和监督体系,许多细分领域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损害量化技术标准尚未形成。二是绿色保险在产品覆盖面、产品成熟度、产品条款等多方面限制较多,创新不足,导致整体产品规模有限。三是由于缺乏绿色保险风险防范政策与机制,保险机构绿色保险承保能力有待提升。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绿色保险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保险保障质效有待提升。绿色保险发展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挑战。

需求端,当前企业对降碳、增绿等非传统保险领域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绿色保险风险意识待激发。

供给端,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与挑战。一是经营效益压力较大,目前新能源车险等核心业务板块赔付率偏高,导致绿色保险成本率较高,增大了保险公司整体效益经营压力。二是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绿色保险服务细分产业多,技术迭代更新快,对保险公司产品、服务供给专业性提出较大挑战。三是保险创新成本较高,绿色保险与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密切相关,涉及的新产业、新技术多,承保标的风险特点较传统业务领域有明显变化,历史承保理赔数据积累不足,保险产品创新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务资源多。

创新产品多点开花

那么,绿色保险到底保什么?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绿色保险采用产品维度和客户维度相结合的分类标准,具体可分为ESG风险保险业务、绿色产业保险业务、绿色生活保险业务。

为了便于客户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绿色保险产品,《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对于绿色保险产品进行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展现。一级目录为绿色保险产品具体服务领域(场景),包括助力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助力支持环境改善、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安全社会治理、助力绿色低碳交流与合作、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等10类。二级目录为领域(场景)对应的重点保险类别,包括气象灾害保险、清洁能源类保险、产业优化升级类保险等16类。三级目录为对应保险类别的细分保险类别,包括气象灾害巨灾保险、太阳能保险、绿色制造体系保险等69种。四级目录为三级目录下的示例产品,共150余款。

至于如何优化产品服务,《意见》指出,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促进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据悉,不少保险公司要在环境风险多元共治上下功夫,在增绿、防灾、减污、降碳等领域积极扩展业务。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结合该公司现有绿色保险产品体系,目前服务“增绿”产品主要有碳汇保险、绿色低碳科技类保险,其中,碳汇保险创新成果突出,在全国率先开发森林、湿地、海洋、农业等生态系统碳汇系列农险产品。服务“防灾”产品主要有巨灾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成立,中国人寿财险作为巨灾保险共同体理事单位积极参与共同体创立和制度建设,大力推广巨灾保险共同体产品。2023年中国人寿财险巨灾保险业务提供风险保障额度131.43亿元,支付赔款1.47亿元。服务“减污”产品主要有环境污染责任险、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中国人寿财险在2023年创新开发水污染清理费用保险,并成功落地成都东安湖项目,为东安湖水质提供1000万元风险保障,聘请专业水质风险管理机构开展风险减量服务,定期进行水质风险跟踪、预警,出具水质检测报告,多角度分析水质状况,全方位提升水质管理水平和效率。服务“降碳”产品主要是为高碳行业客户低碳转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风险保障的产品,如为建筑行业转型开发的建筑节能保险,以及推广绿色生活的新能源汽车保险,2023年中国人寿财险累计提供新能源车险风险保障3.22万亿元。

“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开展‘保险业金融机构参与转型金融助力有序转型的路径研究’课题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以环境污染责任险为主的‘减污’领域保险市场呈现逐步扩大的发展态势,但整体规模仍较为有限。目前,‘降碳’领域的市场现阶段总体处于局部试点,多点开花的阶段,产品有化石能源低碳转型保险、工业领域低碳转型保险,建筑领域低碳转型保险,碳交易保险和碳汇保险等、新能源车险、可再生资源的保险等。”施懿宸说。

多措并举,做好风险评估

不少金融机构正在加速点“绿”成金,从产品、服务、投资、运营端齐发力。例如,在投资端,投向碳中和、碳达峰等绿色产业的保险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在2021、2022年两年间就翻了约一倍;在运营端,许多保险企业已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经营全流程,还有的保险公司成立创新研发中心,加强风险管理。

那么,保险公司在评估项目时,如何做好风险评估?施懿宸告诉记者,风险管理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多个环节。其中,风险识别旨在全面识别项目面临的各类风险;风险评估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识别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风险相关性;风险控制和监测将基于风险评估结果,通过规避、降低、转移、承担等措施进行项目保前、保中和保后的风险管理。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公司在评估项目风险时,依托历史承保理赔数据,结合项目所属细分领域及特点,测算出保险事故发生概率和损失烈度;同时,综合考虑既往已承保业务信息,测算风险累积情况。

除了保险机构发力外,企业也要积极把握机遇。那么,企业在申办绿色保险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企业申报绿色保险建议全面评估风险、审慎选择产品、加强内部管理,并和保险公司保持良性互动。”施懿宸告诉记者,第一,企业需要对自身可能面临的环境污染风险、气候变化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准确识别潜在风险因素。第二,企业需要了解保险条款和责任范围,选择最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第三,由于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得保费优惠,企业需要积极落实环境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第四,合理控制投保成本,选择适当的保额、免赔额等。

中国人寿财险建议,投保企业与保险公司加强合作,详细提供风险相关资料,帮助保险公司准确评估风险状况,提高风险定价精准性。保险公司也应持续增进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积累,深度挖掘细分板块风险特点,不断完善风险定价模型,为客户提供风险对价的承保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低碳转型表现良好企业,适度给予承保条件优待。

与此同时,业内专家公开表示,保险公司在绿色保险业务开展过程中,要打破惯常以产品为维度的统计方式,改变对所服务客户是否“涉绿”掌握不充分、标识不到位的现状。发展绿色保险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更是一种理念和方式的转变,需要企业自上而下加快调整发展规划、业务方向,主动提前布局,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未来前景可观

未来,绿色保险如何更好地服务绿色发展?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对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指示,未来保险公司需持续增强产品服务创新能力、优化风险减量管理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科技保险、清洁能源保险、碳保险、新能源车险、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保险保障。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意见》指导下,立足主责主业,保险业应积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一是聚焦重点保障领域,深入研究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低碳技术、绿色农业等领域需求,丰富保险产品服务,提高保险供给质量。二是聚焦经营压力较大领域,强化细分领域风险研究,积极引入外部数据技术,丰富风险管理矩阵,优化科学定价模型,着力推动经营成本改善。三是聚焦风险减量管理,深入推进风险减量服务工作。以中国人寿财险为例,要加速中国人寿安全生产智能预防体系(CIRS)在全国迭代推广,助力提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能力;依托“安心防”风险管理平台,推行数字化智能风险管理,提高大灾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保险业还应积极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建立行业交流研讨机制,针对关键领域经营效益不佳、创新领域承保理赔数据积累不足等发展痛难点,组织召开行业研讨会,分享发展成果,商讨工作思路,凝聚行业力量共谋绿色发展大局。

在施懿宸看来,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未来绿色保险将持续推进产品创新、风险保障、投资支持、监管完善等,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施懿宸进一步介绍,一是未来绿色保险风险保障能力和投资规模增长潜力较大。根据政策目标规划,到2030年,绿色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将取得明显提高。二是未来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领域将持续拓展,未来绿色保险将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形成“多层次、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发展格局。三是绿色保险创新模式将不断涌现,例如探索“绿色保险+服务”“绿色保险+科技”等创新发展模式,前置保险服务,提升风险预警、防灾减损等能力。四是绿色保险在支持绿色低碳和转型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将逐步增大,将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和投资支持。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保险紧密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由此,我们认为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