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易受灾害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由于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热带气旋、风暴潮、极端降水、河流洪水、热浪与寒潮、干旱)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并对城市
交通、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供应和维护带来更大压力。
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响
气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源。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面对更频繁的极端高温或寒冷现象。更炎热的夏天将降低人们的舒适感,而城市热岛效应(硬质铺面和建筑物导致城市温度升高3~6oC)更是加剧了这个
问题。在欧洲,2003 年的一场热浪曾致使14 800 名法国人丧生,37 000 名欧洲人丧生[11]。近几年来,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常州等各城市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的记录被一打破。
海平面上升将是沿海城市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全世界20个巨型城市中有15个处在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区域;而全球有大约3.6亿的城市居民居住在海拔不足10m 的沿海地区。即便海平面只是上升2~3m(本世纪内很可能发生),都会对这些城市造成严重威胁。中国是居住在低海拔地区城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仍处在人口不断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迁徙的过程中,同样受到海平面上升的严重威胁。
极端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洪水、海啸、风暴潮、极端降水等极端自然灾害现象,而城市群因其规模大、经济活动聚集、经济社会联系复杂等因素,更容易受到气候灾害的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世界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对东南亚三个沿海城市(曼谷、胡志明市和马尼拉)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到2050 年:过去50 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变为15年一遇(曼谷);年平均气温有可能上升1.4oC以上;季节平均降水可能增加4%(马尼拉);总之,全球将有更大面积的土地和更多的人群面临气候变化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的降水记录被屡屡打破,2011年引发“到北京看海”、“到武汉看威尼斯”等媒体关注的严重内涝问题,到2012年更是出现酿成数十人丧生的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到2050年,我国降水量还将增加2~5%。暴雨等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将引发交通阻滞、受灾民众转移困难、疾病大面积传播、基础设施受损及供应不足等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