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时代姗姗来迟
油气时代姗姗来迟
从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以煤炭代替薪柴、油气代替煤炭是一个必须趋势。多用油气少用煤炭等于减少排放,由于油气体制
市场化改革滞后,使得我们难以适应能源代际更替的大趋势。
首先,油气区块出让仍采用计划分配方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油气资源属于国家,油气区块招标出让,出价高者获得开发权,长期圈占不开发的区块国家依法收回。中国是少数登记出让区块的国家,国有企业在占有油气区块时没有向国家付出代价。这些企业改制上市后,原本属于全民的油气区块成为股民的资产。大量圈占的区块既不投入,也不开采,限制了国内供给。
其次,油气流通领域处于高度垄断。少数油企基本掌握了全国的原油、成品油管网,不对
第三方开放。他们同时拥有原油、成品油进出口权,其它企业即使在国外获得便宜的油源也不能进口到国内销售,必须卖给拥有进出口权的国企,再由他们销售。各地的炼化企业只能从有进出口权的国企手里购买原油。由于地方炼油企业与拥有进出口权国企下属的炼油厂存在竞争,地方炼油企业很难拿到价格合理的原油,不得不进口国外的燃料油、渣油。这类油成本高、油质差、污染处理难度大。这些拥有进出口权的国企还垄断了成品油批发和零售渠道。政府有关方面对民营企业兴办加油站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天然气上游和流通环节的情况与石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一个城市一般只有一家燃气公司,进入家庭的天然气必须从这一家公司购买。
油气从区块获得、进口开始,直到进入各家的油箱、厨房,大部分环节处于少数企业的垄断经营之下。他们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排斥竞争,获取垄断利润。国家定价无法使价格反映和调节供求关系。去年以来,有关部门积极放开油气进出口权值得肯定,但还远未实现公平准入。在全球油气供大于求和价格走低的形势下,国内油气价格并未出现相应幅度的下降,油气供应仍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的增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