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逐步兴起的“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低碳经济的融资水平远远低于预计的需求,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就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填补这些资金缺口需要利用
碳交易等金融手段开拓资金来源。
碳金融作为有别于传统金融的创新金融活动,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低碳经济催生的碳金融服务需求.给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有一个著名的Kaya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是日本的YoichiKaya教授所提出来的。根据恒等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
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P)、人均GDP(G)、单位GDP能耗(IE,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IC,
碳强度)。
由于中国人1:3基数很大.中期需求扩张的压力不可避免;另一个是人均GDP.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仍然要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提高是刚性的要求。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减排将主要从另外两个因素人手。
其中,单位GDP能耗与产业偏向有关。工业能源强度要大于服务业:工业中.重
化工的能源强度则远高于一般制造业;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就是降低能源强度,这是减排的有效方向之一。
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也不排放碳。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据估算,经济发展累计贡献了约86%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
同时,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71年一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
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而一次性能源结构的改善,也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大约为l1%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从实证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气候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是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对于我国而言,可行性更高。
据了解,我国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国预计将投资2万亿元来实现2020年的远景规划目标,使得到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达到lO%和15%。以此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过高的比重,从而达到降低能源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
市场。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和经济增长规模和结构。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碳减排机会就越多。
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低碳经济等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保证能源安全、减少空气污染、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等一系列协同效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