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全国生态日:21项减碳措施助力碳中和办会

2024-8-19 11:29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牙刷、梳子自助领取点。为了环保,请按需取用。”在入住酒店时,南都记者在电梯口处看到了这样的提示。8月15日前夕,来自全国的参会代表陆续到达福建省三明市,参加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今年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7个国家部委领导、各省(区、市)代表、专家学者、机构代表、企业代表等近400名重要嘉宾参会。

  绿色低碳元素体现在办会的各方面。活动期间,接待酒店房间不统一配发上述洗漱用品,住宿人员根据需要自行取用。酒店易耗品大多选用“以竹代塑”产品,如竹制牙刷、竹纤维毛巾和浴巾等,并鼓励带走重复利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查,此次主场活动实现“碳中和”办会。这是如何做到的?会后,南都记者从三明市委宣传部获悉,三明市人民政府从会务、交通、饮食、住宿等4个方面优化提出21项减碳降碳措施,剩余排放量240吨,通过注销等量的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福建省碳排放配额完成了抵消,实现零碳会议。

  碳中和办会

  低碳会务、低碳交通、低碳餐饮住宿

  乘坐高铁一路从北京南下,进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后,一山又一山,满眼皆是树。窗外风景也频繁在蓝天白云和隧道之间切换。“今年上半年,福建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7.6%,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9%,均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位居全国第一。”在8月15日的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开幕式上,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用一组数据介绍了如今福建生态环境质量。

  此次活动所在地的三明,是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如今的“中国绿都”,全市森林覆盖率77.12%,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也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是三明最亮底色,生态是三明最大优势”。除了自然禀赋,这样的绿色生态离不开多年来的环保举措。

  以这次活动为例,“碳中和”不仅是一种“时髦”,它也需要从细微处落地。南都记者获悉,为积极落实碳中和办会倡议,三明市政府通过数字化接待系统应用、清洁交通、以竹代塑、电子桌牌等措施,有效控制和减少本次大会的碳排放。

  在落实低碳会务方面,开发了数字化接待系统、推行数字化会议,例如会议指南由电子取代纸质材料,主会场会议桌牌采用电子桌牌(电子纸)取代纸质桌牌,用电子指引牌代替传统的KT板指引牌。强化节能降碳,会场设施采用高效节能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设备,会场空调温度调节在26℃。

  在落实低碳交通方面,根据会议规模,加大新能源车辆使用比例,其中新能源大巴车30辆、中巴车8辆、小车100辆,保障会议期间人员绿色出行。鼓励参会人员通过公共交通工具或低碳交通方式前往会务中心,减少交通能耗。

  在落实低碳餐饮方面,会议期间采用自助餐代替桌餐。选用低碳食材,例如选择三明当地当季的特色食材,减少食材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多碳食材尽量提供小分量,减少会议期间的餐饮浪费。使用环保餐具,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容器,使用可回收、可重复使用或可降解的环保材料餐具。

  在落实低碳住宿方面,酒店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次酒店里的牙刷、梳子等都是专门提供的、竹制的,不像平时放在房间里一次性塑料产品,而是你们按照需要自己去拿。我们三明竹子很多,也有很多以竹代塑产品”。

  据悉,三明市竹林面积465万亩、毛竹林储量6.2亿株,年产毛竹材1.6亿根、竹笋90万吨,均居福建省第二位。去年全市竹产业产值达301亿元,三明市也将竹产业链列入11条重点特色产业链,坚持“全竹利用”“全链开发”,着力推动竹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以竹代塑

  减少塑料污染,竹制产品生态价值溢价5—20倍

  当前推广“以竹代塑”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和新的市场机遇。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竹子具有突出的固碳能力,是塑料的很好替代品,可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及其白色污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去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当前“以竹代塑”产业规模偏小、产量较低、成本较高、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部署了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特色地区引领等七大行动。

  作为竹子主要产区,福建也提出加快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着力做好“竹产业、竹科技、竹工艺、竹文化”四篇文章,形成竹材上游竹拉丝、竹片、竹纾解,中游竹胶板、重竹板,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竹下脚料再利用生产竹刨花板、活性炭等完整的全竹产业链条,产品涵盖餐饮、家居、建材等行业。一吨竹子由下山价值680元,华丽转身为竹制产品后每吨产值8000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溢价5到20倍。

  今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8月14日至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还举办了首届全国生态产品推介展示,集中展出全国31个省(区、市)1000余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果。其中,展出制度类成果120余项,包括密云水库、新安江流域等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林权、水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类交易机制和典型案例;“生态+”经营模式180余种,包括生态康养、生态文旅、生态文体等经营模式;实物类精深加工生态产品300余件,涵盖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森林食物、“以竹代塑”等代表性生态产品及区域公用品牌;推介生态旅游目的地400余个。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广东、福建、湖北、浙江四川等多省市都展出了“以竹代塑”产品。例如,福建展示了永安多个竹产品,包括风电桨叶用高强竹层积材,应用于内蒙古张北单晶河和华能山东风电场。在广东展区,有肇庆广宁县生产的可杀菌、可降解的竹纤维吸管,结合食品级“PP”形成竹塑复合材料,生产蛋糕托盘、刀叉等竹塑产品;韶关始兴县的竹重组材地板,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园林、装修装饰、家具等领域。“这次展品我们选择了很多深加工产品,在普通农产品的销售基础上,通过深加工和品牌化,从而提升生态产品的价值。”工作人员对南都记者说道。

  三明林票、碳票

  不砍树也致富,好空气也能卖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南都记者获悉,剩余排放量240吨,通过注销等量的福建三钢闽光股份有限公司捐赠的福建省碳排放配额完成了抵消。

  这个做法具有福建特色。事实上,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围绕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等难题,创新推出全国首笔林票、发布全国首个海洋渔业碳汇建设、组织3批次14个县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启林业改革,福建三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森林覆盖率超全国平均水平3倍,村民约1/3的收入来自林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林子有了林票,能交易;林木有了产权,能办贷款;林木碳汇可计算,空气可变现。

  据悉,林票是根据林分质量、年龄等相关要素测算出单位面积的林地价值,并按相应比例制成林票发给林农,林农可进行抵押、交易等。通过发行林票,让难流通的林权票证化,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推动资源变资产、股权变股金、林农变股农,实现“不砍树也致富”。2019年三明沙县率先推出“林票”,作为林农在联营山场中的股权收益凭证。目前,沙县已在29个村,发行“林票”5175万元,经营面积3.56万亩,参与入股村民7000多户。

  “股权转让以及测算出总价后,按照相应的股权比例发到林农手上的就是一张张的林票。”沙县区林业局局长黄长春向南都记者解释。围绕“树要怎么砍”,沙县鼓励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将山场51%的股权转让给国有林场,由其根据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专业化经营和科学采伐。据测算,合作后亩均蓄积量可从7立方米提高到12立方米以上,村集体每合作1000亩年可增收7万元以上。

  林业碳票是以林木生长量增量为测算基础换算成碳汇量,并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可进行交易、收储、质押贷款等,2021年5月18日,将乐县常口村开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实现“好空气也能卖钱”,将生态公益林推向碳汇市场交易,让“空气”变成可贷款、可质押、可存储的“真金白银”。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