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府环境审计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可能会触及一些部门利益,在操作上没有成例可循,审计能力存在不足。
中国环境报:据了解,政府环境审计试点工作目前是地方自愿开展的。请问,为什么率先在兰州开展试点?兰州具备了哪些条件?
赵华林:之所以选择兰州,一是近年来环境保护部和
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兰州市环境保护工作,支持开展了燃煤锅炉及其污染物“双清零”行动和工业污染深度治理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兰州市列为大气污染治理试点。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在《关于印发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将兰州市列为全国“三区十群”47个重点城市之一。2011至2013年总计支持兰州市3.25亿元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兰州市通过实施环保大项目带动了环境质量大改善,近年来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是因为这几年兰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如实行严厉的行政问责,实行网格化管理。但是,他们仍然感觉到要让全社会、让各级政府真正负起责任,就要探索出台一个综合性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大气环境质量越变越好,并且改善其他方面的环境质量。因此,在充分研究之后,兰州市主动申请试点,积极组织实施政府环境审计。
2014年底,由兰州市政府申请,经甘肃省环境保护厅推荐,环境保护部决定在兰州市开展环境审计试点工作。
中国环境报:试点工作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
问题?您认为在开展审计试点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赵华林:政府环境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一是从实施机制上看,政府环境履责涉及不同的部门,审计中可能会触及一些部门利益,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组织;二是从内容上看,与传统的考核评价手段相比,它是从环境目标、实施、监测、监督评价等全过程实施的客观性鉴证,注重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监督评价,从操作上来说没有成例可循;三是从实施能力上看,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同时开展,存在能力不足或不匹配问题。
具体而言,在试点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地方要提高对政府环境审计的认识。毋庸讳言,在强力反腐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对环境审计大多觉得敏感,有些人甚至会认为是一个包袱。但是,环境审计是在帮助地方系统地进行诊断和整改,以提高认识、改进工作,这也有利于地方官员在环境上分清责任。二是环境审计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能走过场。要把审计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三是开展审计有一些基础,如有国外的经验,有过去财务审计方面的经验,但开展真正的环境审计基础还很薄弱。如我们曾经开展过
减排核查,实际上也是审计,但只是单项审计,不是综合的审计。尽管出台了一些配套文件,如审计指南,但是用起来到底怎么样,还有待实践检验。并且,中央、各省的政府环境审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大家对政府环境审计比较陌生,怎么和
政策配套、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结果的应用,如果地方只是往柜子里一锁,那一点用也没有。应将审计结果公开,向上级报告,向中央和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使之成为综合决策的依据,成为整改的依据。
此外,如何从国家资源环境管理和综合环境经济决策角度,在审计署、环境保护部、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等多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合作机制,利用环境审计这个工具,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是相对而言,从顶层设计上解决好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更加重要。
中国环境报:兰州试点之外,对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考虑?
赵华林:我们将在兰州试点基础上,加快推进环境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一是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制度框架和技术体系;二是进一步拓展政府环境审计制度的应用领域;三是扩大试点范围和层次,在兰州试点的基础上,今后要在不同类型的城市扩大试点;四是建立审计署、环境保护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林业局等多部门联动协调合作机制。
将来,随着环境审计的推开,地方政府接受环境审计,将由自愿开展变成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义务。政府环境审计将常态化,并迅速成为一种综合性制度。这完全符合新常态下中央改革、创新的精神,尤其是制度创新的精神,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对环境管理创新而言,开展政府环境审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