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
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多年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优势,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前提下,力求生态产品价值积极“变现”。
8月19日上午,本报记者跟随“探寻新质生产力·海南行”采访调研组在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海南特有物种接连“相会”,沉浸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白斑军舰鸟、哀鳞趾虎、半叶趾虎......”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颖骞,对保护区内新发现的特色物种如数家珍。据介绍,为更好地推动“两山”转化,今年7月,该保护区启动陆域
碳汇本底资源调查与监测,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调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新发现13种动物物种。”陈颖骞说,翻石鹬、橙头地鸫、鳞头树莺、巨嘴柳莺、白腹鹞、赤腹鹰、白斑军舰鸟、彩鹬等8种鸟类动物,和海南尖喙蛇、哀鳞趾虎、半叶趾虎、古氏草蜥、紫沙蛇5种爬行类动物,全都是保护区首次记录到的物种。
未来铜鼓岭如何开辟绿色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据介绍,摸清本底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将成为该保护区发掘热带雨林生态价值的努力方向。
“目前保护区正推进陆域碳汇本底资源调查与监测,科学掌握陆域碳库及碳汇组成情况、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及挖掘潜力。”陈颖骞表示,保护区还将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工作,开展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本底调查,开展碳汇监测、碳汇核算,为建立海洋碳汇资源管理综合平台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