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发展“绿科技”,填补国内碳计量产业空白

2024-8-20 15:36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谢开飞 李坤 杨雪 符晓波

  碳排放管理员、风电运维工程师、人工智能(AI)员工……8月,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在福建发现,随着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拔节生长,各种新型职业不断涌现。这正是福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发展“绿科技”,填补国内碳计量产业空白

  可检测二氧化碳浓度的单光子全光纤多功能激光雷达,能对钢厂温室气体排放实施碳监测和碳计量核算的工业碳排放物联网监测平台……位于福建南平延平区的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以下简称“国碳中心”),在短时间内推出多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碳计量产业空白。

  南平地处闽江源头,素有“绿色金库”之誉,其发展遵循着严格的环保要求。近年来,南平着力发展“绿科技”,寻找发展新方向。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明月表示:“我们积极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落地,这两个项目都是‘双碳’领域的国家级名片。”

  目前,国碳中心正与南平铝业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定制碳排放自动监测解决方案。空天碳科技项目经理黄为民介绍:“我们紧贴产业需求做研发,突破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数据采集的难题,实现了高效监测与准确核算。”不仅如此,这个技术团队还与南孚、安踏、宝钢等企业进行对接,为它们提供个性化的双碳管理服务。

  此外,国碳中心也为碳汇交易添“新绿”。郑明月介绍,中心结合卫星遥感、机载激光雷达等技术,构建精准的森林碳汇监测指标体系,为碳交易宏观监测提供量化依据,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在此基础上,南平正加快推动成立以国家碳计量为特色的产业联盟,助推打造国家级碳计量、碳监测产业集群。

  化风为宝,树立全球风电装备新标杆

  福州风力发电资源得天独厚。“作为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样机试验风场,风电场一期项目开创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建设多项先例;二期项目则开创了海上风电行业多个第一,创造了国内外多项之最。”8月8日,福建海峡公司电力运行部经理程双宝告诉记者。

  该风电场投产以来,已累计发电超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约157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83万吨。

  在风电场“大后方”——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首个全产业链的海上风电产业园,该园通过创新突破,自主研发了6.7兆瓦、8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不断刷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新纪录,树立起全球风电装备新标杆。

  据福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建发挥海上风电、光电优势,已经打通“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制氢—合成氨—氨储氢—氨能&氢能”的“零碳”循环技术路线,为“双碳”目标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技术方案。

  数智改造,构建产业迭代升级新生态

  企业可以随时向电脑“询问”企业运行效率、产能,甚至是员工考勤情况……在位于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内的福建(长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展示中心,平台运营方福州市数字产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维斌打开“企业智能管家”软件向记者介绍:“很多中小企业没有IT部门,基于大数据和AI融合产生的‘数字员工’,可以有效弥补这一功能。”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正在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倍增器”。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举办地,福州正加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优势再造。其中,该市长乐区是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生产基地和经编花边面料生产基地,因此,福建(长乐)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应运而生。

  语言文字也能变成花边图案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工作人员在该平台的AI花边辅助设计系统中输入文字,就设计出各种花边图案,再将图案一键上传,完成设计者的知识产权确认。目前,该平台已服务640多家企业,连接设备超过1万台。长乐区工信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当地纺织中小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提升了约20%,能耗降低了约20%。

  当前,绿色转型正融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省将持续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着力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