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处着眼 从标准入手 “碳足迹”蹚出绿色发展之路

2024-8-23 13:43 来源: 国际商报 |作者: 李 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作为顶层设计文件,《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对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很多政策举措事关商务绿色发展,在业界引发了高度关注与积极反响。

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国际经贸规则与绿色产品标准的融合日益加深。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强绿色标准与合格评定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等规则方面衔接互认。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外贸企业做好碳足迹管理,可以更好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企业应积极主动参与碳足迹国际标准的制定。

“碳壁垒”成为新挑战

据报道,全球首个“碳关税”机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于2023年10月1日进入过渡期,并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过渡期内,他国企业在向欧盟出口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氢等相关产品时,须申报产品碳足迹信息。今年2月18日,欧盟《新电池法》施行。根据该法案,向欧盟出口动力电池及工业电池的企业须申报厂家信息、电池型号、原料、电池碳足迹总量等信息,并在2027年7月之前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

此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拟推出涉碳贸易管制法案和政策。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碳足迹核算标准。2023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要求投放日本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制造商自2024年起披露碳足迹。

“碳足迹已成为产品出海的绿色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将碳足迹纳为必要的考核指标。”盘古智库研究员许维鸿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产品碳足迹为核心的“碳壁垒”正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技术性贸易壁垒。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我们必须了解碳排放的‘全貌’,明确中国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碳排放情况。”许维鸿认为,碳足迹管理是实现中国制造业绿色认证、降低国际市场准入门槛和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碳足迹计量规则国际互信互认,进而降低外贸产品的碳足迹计量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今年7月,《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出,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

许维鸿认为,作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关乎企业的长期规划,也是国家发展的长远方向。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谋表示,目前中国产品碳足迹计量管理工作尚在起步阶段,与其他国家的相互认证、承认还需要磨合。希望未来中国能够与包括欧盟在内的经济体建立起互信互认的产品碳足迹计量机制,在制造业、国际贸易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中南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危平认为,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参与行业碳足迹标准的制定,保持与国内外同行的积极交流合作,包括国际标准制定和国内以行业联盟为牵头单位的各行业标准的制定。“尤其是央企,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而不是被动跟随。在这方面,近几年中国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今年6月,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相关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加强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标准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产品碳足迹相关标准规则的制修订;指导行业协会、企业主动参与具体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贡献度,力争在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领域推动制定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

危平注意到,由于受到资金压力和技术能力等掣肘,中小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的动力不足。她认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创新创业产业园区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对园区内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应牵头对企业进行碳足迹管理的引导、培训等,此举也能够较精准地定位本园区特定行业企业需求,进而推动绿色园区建设。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