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增长。2024年1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报告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
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国。此外,中国对世界气象组织的会费缴纳金额也超过很多发达国家。
现阶段,气候议题与贸易、科技甚至人权等议题挂钩,成为影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向度。因此,讲好绿色中国故事,使国际社会充分认识中国在气候治理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提升中国气候国际话语权,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在社交媒体时代,各国的气候国际话语权不仅被现实世界的交际活动和文本世界的媒体报道所形塑,也被虚拟世界中万千个体的传播所构造。因此,提高中国气候国际话语权,要重视现实世界、文本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联动。
现实世界:内外兼顾,联结多元传播主体
一直以来,联合国的组织内成员,即主权国家,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中心角色,但这种中心地位逐渐受到联合国外部气候治理实践的挑战。除主权国家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NGO)、非正式气候
论坛、研究机构和智库、跨国企业等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在气候治理事务中日益活跃。顺应联合国内外气候治理的混合联动趋势,我国宜采取统筹兼顾的路径选择,联结多元传播主体。
一方面,继续加强中国在联合国气候组织内部的任职人员的培养和输送,鼓励中国学者积极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的低风速风电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任职人员可借此提出自己权威的数据或观点,通过气候研究影响IPCC知识建构;另一方面,在联合国组织外部联结多元行为体。首先,积极提升中国NGO的国际影响力。202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上,中国NGO“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向大会提交的研究成果连续5次被纳入《202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
政策建议》之中。其次,鼓励本土企业成为中国“气候治理先行者”身份的实践先锋。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低碳经济带来的潜在商机,发挥在电动汽车行业领域的优势,提升企业的气候话语权。最后,各地城市可以通过跨国网络参与到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当中。例如,
北京每年都会举办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搭建了与联合国环境署、友好城市和NGO的多边交流平台。
文本世界:精准传播,凸显差异化框架
在文本世界讨论气候议题时,需要参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风险差异以及对中国气候话语解读的不同,精心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传播框架。针对“伞形集团”、欧盟和G77的特定国家和地区,可以分别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叙事符号,并结合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实际气候合作与交往,在文本世界精准进行国际传播。
针对“伞形集团”、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媒体在报道时可以凸显“清洁能源合作者”框架,将气候议题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在涉及中国清洁能源技术时,西方媒体多持肯定赞扬态度,美国《纽约时报》将中国称为绿色能源的“领头羊”,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中国为“绿色救世主”。中国在风电、太阳能以及清洁能源
电力容量方面位居全球前列,可以“清洁能源合作者”作为向西方国家传播的框架,以此在文本世界凸显合作共识。
而针对G77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可以“气候方案合作引领者”作为传播框架,与其一道推动国际气候话语权分配格局的调整。近些年来,中国的气候治理措施与理念逐渐获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泛非通讯社报道,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应该成为气候治理倡议的引领者;智利《时代评论者报》报道,中国政府显示出解决气候
问题的极大意愿与决心,是新晋的气候治理领导。中国可以“气候方案合作引领者”作为向G77国家传播的话语框架,例如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发展联系起来,传播在气候领域防灾减灾的经验,与发展中国家民众一道推动实现国际气候正义。
虚拟世界:培养气候“网红”,以游戏化策略吸引青年
在虚拟世界,中国要积极培养国内的气候领域“网红”,并运用游戏化的策略吸引国际青年。首先,要培养气候领域的“中国网红”,推进中国气候治理理念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再走向国际化。例如00后“追风少年”在哔哩哔哩网站进行气象预警科普,与狂风暴雨赛跑,坐拥24万粉丝;来自波兰的中国留学生Polina在TikTok拥有一百多万粉丝,直播自己参加的“2023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峰会,向世界讲述气候治理的中国故事。我国的气候传播主要围绕宏观政策、气候谈判等“硬话题”,国家可以鼓励更多的“气候网红”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分享自身观点,设置气候国际传播的“软话题”。
其次,将国际青年群体作为重点传播对象,运用游戏化的交际策略提升其对中国气候国际形象的认知。例如在国际社交媒体中推出“蚂蚁森林”(“蚂蚁森林”用户可以在线下通过低碳环保行为积累绿色能量,达到一定数值后,蚂蚁金服就会种下真实的树)。这种柔性化的参与策略,会催发青年群体对中国气候形象的重新认识。而“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开展的“零碳校园”“零废弃日”和桌游活动等,不受地域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国际社交媒体线上发起和参与等方式,拓展到国际青年群体当中,在虚拟世界讲好中国的绿色故事,提升国际气候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