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
市场的双层模式:九大试点+全国
碳市场,二者独立运行。各个试点省市设有各自的交易所,自行规定
碳交易管理办法、覆盖行业、纳入企业门槛、覆盖气体等。全国碳市场: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统一交易,遵照全国统一碳交易管理办法实施,目前仅覆盖
电力行业,未来将不断扩容。九大试点自成立以来陆续发布系列配套
政策,支持碳市场发展,一些重要政策均在近2年内密集修订,更加适应当前碳市场运
行情况。
九大试点运行规则&交易情况:
1)覆盖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试点初期以六大高耗能行业为主,其中广东、天津覆盖企业排放量占当地总排放量的60%,其他试点也均覆盖总排放量的40%以上,比如电力、
钢铁、
石化等行业,未来将不断扩容。
2)覆盖气体:以CO为主,未来会覆盖其他温室气体。
3)
ccer抵消机制:为保持“稀缺性”,抵消比例未来预计保持不变,但会纳入更多行业与项目,提高市场活跃度。
4)履约率:2022年均为100%(重庆除外,未公开数据)。2013年-2021年,各个试点(重庆未公开相关数据)履约率均保持在96%以上,2022年履约率高达100%。
5)碳交易量/额:广东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因每个试点的纳入行业、参与企业数量、交易门槛等存在差异,各个试点的交易情况也有所不同。从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来看,广东试点最为活跃,其次是湖北,这与当地第二产业规模、
碳配额额度、当地碳价是高度相关。
6)碳价:试点碳价均呈现上涨趋势,
北京增速最快,其次是广东。2024年碳价是北京最高,已突破百元大关,
福建和天津碳价较低。北京纳入企业最多,但免费碳配额较少,使得碳价上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该所于2008年8月5日正式成立,2011年10月改制为国内首家股份制环境交易所,股东单位有11家,2011年10月29日,上海
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开启,2021年7月16日,该所正式开启全国碳市场交易。业务覆盖包括
碳金融产品和碳市场业务。
交易特点:
1)免费碳配额:按上一年碳排放量的80%发放。2016年进入试点的第二阶段,发布新的试点方案,降低了纳入企业门槛,由年排放量2万吨降低至1万吨,纳入企业增加,免费碳配额对应增加。此后几年维持每年1.5亿吨的规模。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当年上海市碳排放量大幅下降,免费碳配额也随之下降33.5%。2021年开始纠正“运动式减碳”行为,使得碳排放量恢复至此前水平。但碳排放量最高的电力行业已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因此上海试点发放的免费碳配额剔除了电力行业,继续维持1亿吨水平。
2)有偿碳配额:2020年企业需求配额超出发放总额21.67万吨。主要原因:一是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企业环保意识提高,极大的刺激了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二是企业担心碳价不断上涨,计划提前购买碳配额用以降低平均履约成本。
3)碳价:碳配额的稀缺性使得碳价上涨。2016年4月13日,碳价最低4.20元/吨,2024年8月9日,碳价最高77.65元/吨。2016年随着纳入企业增加,免费碳配额对应增加,但企业交易意愿不强,导致碳价大幅下降,直到2017年底企业履约时,碳价才有所上涨。此后呈现震荡趋势,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配套政策的刺激,使得碳配额变得稀缺,导致2021年企业履约时碳价大幅上涨,随后维持震荡上行的趋势。
4)碳交易量/额:2021年之后交易额随碳价上涨而增长。2016年随着纳入企业增加,交易量爆发,随后几年交易量并无明显变化,直到2020年,发放的免费碳配额大幅缩减,加之企业预期未来碳价会上涨,“惜售”心理加剧,导致市场中可交易碳配额减少,交易量也随之下降,但交易额随着碳价的上涨而增长。
5)交易方式:以挂牌交易为主。
风险提示:中国碳市场相关政策推出不及预期,欧盟碳关税等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持续投资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