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
青海省经历了1954年以来最强降水过程;西南多地持续接受高温炙烤;超强台风“摩羯”袭击我国多地……
面对极端天气,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还能做什么?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在这里建设有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气本底观测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瓦里关站”)。
在青藏高原的瓦里关站,观测人员将积累的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数据绘制成了一条“瓦里关曲线”。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主任张鹏说,从“瓦里关曲线”可以看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虽然呈现出规律性的季节波动,但持续上涨的趋势令人警醒,“季节性波动源于自然,而持续上涨则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密不可分”。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说,温度上升对气候的影响是直接的,例如温度每上升一摄氏度,全球大气持水量就会增加7%左右,暴雨增加的可能性被大大提高。
巢清尘说:“在我国几乎所有种类的自然灾害均有发生,近几年极端天气事件表现出复合性的新特征,例如旱涝急转。”
张鹏说,目前我国有7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1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到2026年我国还将新增10个观测站点,从而实现对国内1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的全覆盖。
应对气候变化是长期的任务,特别是极端天气。巢清尘说:“气候系统是有‘惯性’的,就算现在全球都不排放二氧化碳了,并不意味着灾害马上就会停止,相反,冰川融化仍会继续。”
更好应对气候变化,专家认为有两方面工作必须要做:一是适应,二是减缓。
适应,就是接受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将与人类“长期共存”的事实,防御灾害发生带来的不确定影响。比如调整农业结构、修筑堤坝、学习灾害防御知识等。
“减缓,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降低
碳排放。”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项目负责人保罗·莱伊说,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很多挑战,最主要的就是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这就需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巢清尘说,对个人来说,减少碳排放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出行尽量选择公共
交通工具,选择购买低碳商品,“每个人更好践行低碳理念,就会让碳排放减少”。
今天减碳,可能就是在为明天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