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签署过碳减排条约的国家,现在有了“监视者”。由美国航天局发射的轨道碳观测卫星发回了第一张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国家排放量、产生二氧化碳的原因,从此一览无余。
在所有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讨论中,二氧化碳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议题。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由于人类工业化的提升浓度加剧,它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要原因。
近日,美国航天局的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向地球发回了第一张地球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吸收分布图。今年7月,NASA发射了这颗轨道碳监测2号卫星,它是第一个专门监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它精确地记录下了地球表面的二氧化
碳排放及吸收数据。这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将为今后评测签署过
碳减排的国家提供数据依据。
今年10月1日至11月11日的碳排放数据图
这张分布图的数据来自今年的10-11月份,虽然数据时间还不长,不过也清晰地展示了许多信息。
非常明显,南美和南非上空的浓度值最高,可能是来自生物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焚烧。中国和美国东海岸的浓度也较高,主要来自发达的工业活动。由于气体在大气层中的流通和分布受喷射气流、大型天气系统和其他大规模大气环流控制,这张分布图还显示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随着纬线在地球上的流通轨迹,可以看到图中黄色带状的水平流动区域。
在今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上,美国太空总署的研究员还将这张分布图进行了展示。碳观测项目的科学家Annmarie Eldering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说:“我们很早已经开始注意二氧化碳的踪迹,并对此进行数据记录。这张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由5个星期的数据组成。它可以简洁明了地告诉我们,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又飘散到哪里去。”
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全球气温变暖、天气模式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变化和极地冰盖的融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科学家们想要了解二氧化碳在这些系统中具体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009年2月,美国首颗轨道碳观测1号卫星在发射升空过程中因为运载火箭出现故障而坠落,绘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环地理分布图的任务因此搁浅,此次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接棒了“1号”的任务。
人类每年向大气中新增排放约400亿吨气体,这些气体大多来自化石燃料的焚烧。不过这400亿吨的气体去向却不那么清楚,它们中大约一半会被海洋吸收,另一些则沉入地下。
科研人员希望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可以更清晰地绘制出二氧化碳的走向。即便是这张仅由5个星期所组成的分布图,也已经可以帮助科学家对现有的一些模型进行修正。
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
值得注意的是,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在客观上还将会担任起“监视”的作用。如何公平有效地测试各个国家的碳排放量,一直未有精确的标准。
如今,科学家可以通过摆动调整轨道碳观测2号卫星,使得卫星上的光谱仪器可以用非常高的分辨率扫描各个城市区域。一些重点国家城市的碳排放数据都将被精准地记录在内,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特别强调,尤其是那些“被限制”的地域。
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在即,大会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框架下,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届时大会还将尽力敦促世界各国领导层面做出慎重承诺,通过削减碳排放量来达成控制温度的目的。
轨道碳观测2号的数据不可避免地为已经或将要签署下碳减排承诺国家套上“紧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