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15-3-18 09:38 来源: 固废观察微信号

环境管理

国际经验表明,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令和政策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各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0%的约束性目标,累计制定发布国家环保标准584项,占1973年我国首项国家环保标准发布以来累计总数的40%。同时,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责任、总量控制、环保督查等多种政策措施联动实施,为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以市政污水处理服务领域为例,“十五”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五年规划、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制定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2004年)、《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建设部,2005年)等,深化特许经营制度,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提升产业供给,并实施污水处理费不征收营业税等政策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2004年至2011年,全国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项目数量由402项增长到2172项,增长了4.4倍;年服务收入由35.6亿元增长到276.8亿元,增长了6.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0%,比同期环保服务营业收入平均30.5%的增长速度还快。

经济政策

环境保护价格政策、环保投资及补助政策、税费优惠政策等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2004-2011年间我国陆续出台了包括垃圾处置免征营业税、脱硫电价、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污水再生水免征增值税、购买环保设备投资10%抵免所得税额等多项税收价格优惠政策,推进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以脱硫电价政策为例,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制定了《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脱硫燃煤电厂电价加价0.015元,调动燃煤发电企业加快建设脱硫设施的积极性,推动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减排和脱硫产业的发展。根据2012年《节能减排电价政策执行情况监管通报》,自脱硫电价政策实施起,全国建成并投运的燃煤电厂脱硫机组装机容量由2006年的1.0亿千瓦提高到2011年的6.1亿千瓦,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比例由30%提高到93%,执行脱硫加价电量2.8万亿千瓦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588.8万吨减少到2217.9万吨,减排14.3%。调查显示,2004年至2011年,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产品销售收入由123.4亿元增长到1997.3亿元,除尘脱硫处理设施运行服务收入由0.6亿元增长到22.3亿元,分别增长了151.9%和361.7%。 

环保投资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境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排污收费政策成为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重要渠道和资金保障。继2004年设立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之后,“211环境保护”科目于2007年开始实施。“十一五”期间我国相继设立了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以奖代补资金、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体系。环境保护投资规模的快速增加和投融资渠道的拓宽为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规模达2.16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 

采用四次环境保护相关产业调查结果及环境统计年报数据,其他年份参照《中国统计年鉴》并根据趋势平滑,对照历年来环保投资与环境保护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发现,二者基本呈同向变化,即随着环保投资的增长,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营业收入也相应增长。 

经济发展、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经济政策、环保投资等是影响环境保护与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责任、总量控制、环保督查等多种政策措施联动实施,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2004年至2011年,全国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项目数量由402项增长到2172项,增长了4.4倍;年服务收入由35.6亿元增长到276.8亿元,增长了6.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4.0%,比同期环保服务营业收入30.5%的增长速度还快;全国大气污染治理产品销售收入由123.4亿元增长到1997.3亿元,除尘脱硫处理设施运营服务收入由0.6亿元增长到22.3亿元,分别增长了151.9%和361.7%。 

文本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