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货币
政策是调节社会资金总量和价格的重要手段,对债券
市场价格和流动性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规则的改变会对金融市场工具提出特殊要求,从而促进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和发展;二是货币政策取向的改变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水平,进而对债券市场流动性造成影响。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政策目标、改变调节方式,发行央行票据。2002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失衡,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被动向银行体系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持续性的、不断累积的流动性过剩
问题,人民银行在采用准备金率、差别准备金率进行深层次对冲的同时,也加强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浅层对冲。在短期国债发行量少、央行持有债券数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人民银行于2002年9月将未到期正回购转换为央行票据,并于2003年4月以后通过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的方式对外汇占款进行对冲。2010年末央行票据余额已达到40497 亿元,成为银行间市场上发行量、托管额和交易额都仅次于国债的主要券种。
二是通过总量和价格控制调节货币政策方向,影响市场流动性。2003年到2008年6月,为缓解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人民银行先后2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至到17.5%,同时将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从1.98%、5.31%分别上调到2007年12月的4.14%、7.47%。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2月底先后4次下调准备金率,将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准备金分别调整到13.5%和15.5%;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至2008年12月底将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调整到2.25%和5.31%。为控制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信贷过量引发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又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其后上调准备金率6次、上调基准利率2次。
三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为了实现以“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为顺序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我国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金融宏观调控创造基础条件。发展了以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票据贴现为主的货币市场,为利率市场化和间接调控的实施创造基础;依托银行间市场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丰富交易品种;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增加市场参与主体数量和多样性;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清算效率;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努力形成以Shibor为参考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关联性。这些措施是我国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债券市场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于增进债券市场效率、提高市场流动性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