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举办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第二期培训班近日在京开班。本次培训内容包括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道路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扬尘颗粒物5项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巡视员兼副司长刘志全在培训班上介绍,排放清单是识别污染来源、支撑模式模拟、分析解释观测结果和制订
减排控制方案的重要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一套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方法工具,相应的能力建设较为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空气质量管理工作。考虑到各地清单编制工作的技术基础与实际管理需求的差异性,环境保护部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中将大气污染源国家
法规排放清单及减排支撑技术列入四大主题之一,重点解决大气污染物排放底数不清
问题,按照“规范统一、科学实用、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我国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体系的基本思路,即先按照污染物种类和污染源源类两个方向分别出发,编制单项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待各方面对清单编制工作有一定认识和基础后,再将城市和区域网格化,编制涵盖全行业、多污染物以及包含污染源时空变化信息的源排放清单技术指南。
刘志全说,此次培训的5项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发布,是环境保护部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以来形成的第二批重要阶段性成果,连同2014年8月发布的第一批3项源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已初步形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支撑体系,为各地开展相关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提供了统一规范的方法、工具,能够基本满足源排放清单编制需求。
未来,还将面向城市或区域联防联控和空气质量精细化管理需求,发布涵盖全行业多污染物和污染源时空变化信息的城市人为源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和高分辨率网格化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为实现长期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供有效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