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当立足碳排放控制

2015-3-22 19:3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轻雾”不是雾,因误解变成“雾霾”

现在讨论大气污染,媒体总会以“雾霾”指代,而吴兑教授认为,将大气污染统称为“雾霾”并不准确。我们讨论的主角与对象是大气污染与环境空气质量,但都想给它起个小名。起小名也要稍微地跟学科接近一点,而“雾霾”这个出现了仅两年时间的词不是规范性的学术名称。

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形成条件、化学组成完全不同。两者近似的地方是它们都能使得能见度恶化,但在成分和来源上,雾是水组成的,主要是自然现象;霾是大气颗粒物,主要是污染物。视觉上也有区别,霾比较厚,雾比较薄。颜色方面,由于雾是3微米到100微米,它可以散射全色光,所以它偏白;而霾,由于它是次微米粒子,可见光的波长和霾粒子是可比拟的,就可以有分光效应,所以,霾就可以有颜色。老有人说雾和霾分不清,其实分得很清楚,雾是大粒子,肉眼可见一个个具体粒子,霾是细粒子,肉眼不可见,只能感觉到模糊;雾是不均匀的、起伏的,霾是均匀的;雾是有边界的,霾是没边界的。另外,日变化方面,雾是明显的,主要在凌晨形成,日出之后消散;而霾没有明显的日变化。

雾和霾,就像常见的马和鹿,都在草原上跑,两者之间有近似的地方,但确实是截然不同的物种。“‘雾霾’这个词是新时代的指鹿为马。”

我们在城市区域面对的主要对象99.99%是霾,可能有0 .001%是雾。过去10年,中国城市有确切记录的只能找到五次雾的例子。一次就是2013年12月5日的上海,还有2014年11月21日的沈阳,持续时间都只有数小时。形成雾霾共存的这个现象有没有可能?有。但是,雾出现的几率是万分之一。这是因为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近地层很难达到水汽饱和条件了。而在高山、海岸和乡村,还是常常有雾形成的,是由清新的水滴和冰晶组成的。

至于为什么“雾霾”这个词最近两年被很多人采用,有一个背景需要交代。除了雾和霾,还有一种天气现象叫“霭”或者“霿”,定义是微小的水滴或湿的吸湿性粒子在空气中悬浮,指的就是云貌、云气,或者轻烟。这两个字现在非常少见,但从民国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都存在这种规范。世界气象组织(WM O )对雾、霾、霭三种天气现象都有明确的区分:对于雾的规定是,相对湿度要接近100%,能见度低于1公里;霭就是相对湿度大于95%,能见度5公里以下;霾则相反,相对湿度小于95%。我们为什么有混乱?一方面我们是使用前苏联的标准,另外,“文革”时期在农村推广气象哨过程中,因为怕农民不识字或者识字较少,觉得霾和霭都比较难认,把它简化成“轻雾”。个人认为,形成今天“雾霾”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个变动。为什么?这个“轻雾”它不是雾,但它有一个“雾”字,就被误解变成“雾霾”了。

“雾霾”这个词是至今为止都没有任何法理、行政和学科依据的,但是现在成了通用词。专业人员和媒体应该旗帜鲜明地抵制用“雾霾”来指代大气污染和环境空气质量。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