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碳排放,才能控制住大气污染
确定行业标准非常重要,但这方面的工作不能代替环境治理。
治理环境并不容易。PM2 .5从20微克/立方米增加到40微克/立方米,能见度是急剧下降的。再增加到120,能见度下降并不明显。政府从120治理到80微克/立方米,比如
北京、沈阳,损失了不少的经济实力,但能见度看不到明显好转,公众、媒体会说你政府没做任何事。而从80减少到40微克/立方米,又减少一半,损失了很大的经济利益,能见度上稍有好转,媒体和公众又说确有好传,但是很有限。实际上这就是因为颗粒物与能见度高度非线性的关系造成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像欧洲、北美、新西兰那样,PM 2 .5达到10来微克/立方米,能见度才能有四五十公里,这是非常艰难的。
实际上,我们面对的主题真正名称叫新型大气复合污染,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大气污染物居高不下,光化学烟雾出现端倪,形成浓度都很高的光化学烟雾前体物、标识物和产物,过去的传统污染物并没有治理好的情况下,又出现新的污染物,这就叫复合污染。
至于如何治理,参照地方经验,以广州为例,治理分三个过程。最开始急剧上升属于粉尘污染,后来进行了消烟除尘,它就下降了,非常有效。然后进入硫酸盐的污染时代,就是脱硫治理,又急剧下降。再然后就第三次进入光化学烟雾的复合污染时代,现在也处于下降期。总体地看,珠三角地区通过了拐点。这个拐点大概是2004年、2005年出现复合污染峰值后出现的,现在处在通过了拐点的下降期,就是说,整个珠三角实际上灰霾天数都是逐年波动减少的,这在全国提供了一个治理的范例。珠三角的今天就是长三角、京津冀的明天,大气污染是可以治理好的,不用特别悲观。
不过,吴兑教授指出,现在都是片面地在控制大气污染,比如早期的控制粉尘,比如消烟除尘时代,后来又过渡到控制二氧化硫,现在又重视氮氧化物,下一步可能重视V O C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者是黑碳,但是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局部的、片面的控制思路。如果认为人类活动主要是和气候变化相关联的话,我们最终只有走向控制碳这个思路,才能真正地综合性控制住大气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节能减排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毋庸置疑的。”
(南都评论记者何小手 吴楚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