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境分区治理将成新常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各地自然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存在差异,必然要求环境治理差别化,以提高环境治理的高效性和针对性。环境分区治理就是按照环境要素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具体环境要素的主导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治理目标划分为具有多级结构的区域单元,对具体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别治理,促进区域环境综合治理。
识别环境分区治理目标
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等条件不同,由此产生的环境
问题也不同。但是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是匀质型的,对区域性的环境特殊问题缺乏识别和针对性的回应。而环境分区治理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针对特殊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所以,分区治理的前提就是建立不同区域的环境目标识别机制,即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状况、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开发程度等,综合考量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环境容量资源以及经济社会资源,识别不同区域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治理目标,为后续治理建立科学的基础。
以武汉市为例,自2013年编制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以来,实行环境分区管理。根据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程度的不同,采用“三线法”将武汉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红线区)、控制性保护利用区(黄线区)、引导开发建设区(绿线区)。根据武汉各地区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为3类9个生态功能区。同时,突出武汉市的生态中心地位,建成“一轴、两翼,九区、十八脉、三十六湖库,生态节点、生态廊道、生态绿岛的区域生态网络框架”,构成一个如同人体般可自我修复、内在循环、和谐共存的有机生态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