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气候变化是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 11月11日至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 (COP29)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即日起,本报开设“关注COP29” 栏目,陆续刊发相关稿件,以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及成效,推动气候变化领域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11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将在阿塞拜疆巴库举办,全球目光再次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各国需要切实推进全球气候行动。
全球频繁遭遇极端天气
暴雨、高温、干旱……全球正越来越频繁地遭遇极端天气。10月28日,
海南省出现持续性暴雨;几乎同时,西班牙遭遇3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瓦伦西亚部分地区8小时内降下了过去一年的雨量。世界气象组织已经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但2024年全球多个地方出现最高气温、高温时长突破历史记录,这让许多人相信“没有最热,只有更热”。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气候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且影响范围更大。未来,持续的气候变暖会让人类面临更热、更旱、更涝的挑战。
极端天气的增加,对道路
交通、水网、电网等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持续暴雨让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陡增,持续的高温给
电力供应带来了严峻考验。面对新风险和新问题,对基础设施系统全面地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迫在眉睫。这是提高城市应对灾害风险的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必要举措,也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生态系统受到巨大影响
一直以来,冰川是观察气候变化情况的一个重要对象,冰川消融的速度受到高度关注。当前,多份气候变化报告中,都能看到“冰川加速消融”的结论。冰川消融会对生态系统、水资源产生影响并造成海平面上升。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大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变绿,植被覆盖面积在过去35年间激增了约14倍,曾经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如今已逐渐被绿色所取代。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复杂且多样。今年4月,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发布报告称,大堡礁正在经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大规模白化事件,这也是近8年来发生的第五次大规模白化。由于海水异常升温,澳大利亚大堡礁的许多珊瑚排出体内共生的虫黄藻,发生大面积白化。而失去了虫黄藻提供的养分,白化珊瑚就会死亡,进而威胁到依赖珊瑚的物种和食物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但气候变化改变了物种的分布范围和季节性活动规律,出现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等现象,导致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许多物种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增加,对全球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
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增加
作为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豆今年的价格飙升,其原因是主要产地科特迪瓦和加纳频发反季节大雨,部分可可树花朵受损无法结果,还引发肿芽病和黑豆荚病,最终导致产量下降。面对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的脆弱性由此可见。
在众多行业中,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干旱、洪涝、高温等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直接导致减产。气温的升高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使原本适应特定气候的作物无法继续保持原来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暖湿化趋势为病虫害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超过500亿公斤。
农业发展事关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措施。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近6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布局和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显著扩大等,目的就是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还要在作物品种改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提升等方面发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气候危机也是健康危机
气候变化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全球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带来了破纪录的健康代价。高温热浪不仅会导致人体出现中暑、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还会增加心血管、呼吸、泌尿、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发病与死亡风险;全球变暖会使植物花粉季节延长,并提高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强花粉的致敏性,加重过敏性疾病;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使得蚊媒疾病传播范围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变化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近在眼前,气候危机也是健康危机。
面对健康威胁,相应的保护和应对措施仍需完善,应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体系建设,提供因人、因地、因病而异的精细化、多样化的健康风险预警服务。9月发布的《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部署了10项重点任务,包括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动态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障能力等,以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水平。
能源安全面临新课题
今年1月,世界经济
论坛发布的报告指出,极端天气将成为未来2年—10年全球最需要重视的风险之一。从实体经济到金融发展,从原材料供应、能源成本到技术路线、发展规划,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推进能源转型。但是,水电、风能、太阳能等都高度依赖天气变化,面对异常气候时,比传统能源更脆弱,更容易出现能源供需失衡。比如,高温会直接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的蒸发量加大、水位下降,导致水电供应受影响。极端天气不仅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还会通过破坏输配电线路和发用电设施影响电力安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深刻意识到气候对能源安全威胁的现实性和严峻性,如何有效应对极端天气、缓解气候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能源行业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毋庸置疑,人类活动已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从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达成《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全球各国多年来一起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去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对《巴黎协定》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开启了全球气候进程的新篇章。
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1月6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协作才是唯一出路。中方愿与各方一道,为巴库大会取得成功付诸努力,为全球气候治理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