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0日下午,正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中国角的“循环经济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中外实践”主题边会上,中美循环经济专家对话机制发布《中美循环经济专家联合研究报告(2024)》等有关研究成果。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和美国总统气候
问题副特使里克·杜克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COP29“循环经济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外实践”主题边会,中外专家交流和探讨了循环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实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
刘振民表示,循环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助力碳
减排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全球共识。中方愿与各国加强
政策对话、技术交流和实践分享,推动循环经济在应对气候危机中充分作用。
里克·杜克指出,循环经济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是两国的共同关切。借助设立的应对气候危机对话机制,两国可以相互借鉴,助力本国应对气候变化,增进百姓福祉。
2023年,中美两国成立气候行动工作组,并将循环经济列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2024年8月,中美气候行动工作组循环经济专题小组启动中美循环经济专家对话,中美专家围绕塑料制品生态设计、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再制造等议题开展联合研究。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院副院长么新作为中美循环经济联合研究机制代表在会场发布报告。报告通过对塑料制品生态开展研究,中美专家共同认为,开展塑料生态设计对于提升塑料回收率、完善废塑料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塑料循环经济以减少塑料污染至关重要。报告指出,双方均有本国内代表性塑料行业组织发布关于塑料制品生态设计指南和评估标准,相关指南和标准获得了更多认可。报告建议,两国应加快制定塑料回收设计指南,平衡可回收性评估协议与分类协议,研究再生材料使用
认证并建立有效的国际互认合作机制,促进塑料制品顺利进入回收利用体系,实现高效的再生利用和高值化利用。
通过对中美再制造行业的研究,中美专家共同认为发展再制造具有
节能减碳、减排、支持能源绿色转型、增加就业机会等多重效益。研究发现,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具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再制造、减少浪费和促进循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报告建议,中美应将再制造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促进产业发展,促进
节能减排;把握碳核算实践、标准和认证分析的合作机遇,共同探索制定统一的再制造产品标准,支持开发再制造
碳减排核算和材料追踪系统,完善促进再制造发展的政策框架。
报告通过对
水泥绿色低碳转型的研究,中美专家认为,水泥行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
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报告提出通过产品绿色转型、原料替代、燃料替代、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应用等,推动水泥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报告建议,中美两国应积极携手推动相关水泥绿色低碳减排技术及措施规模化应用,开展水泥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实施建筑
碳足迹核算,促进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将绿色低碳水泥纳入绿色采购清单,以及建立绿色低碳水泥卓越中心,加强信息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