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进全国典型海湾碳汇监测试点 创新蓝碳监测模式,支撑构建碳排放核算评估标准体系

2024-12-6 11:20 来源: 中国环境报 |作者: 楚翠娟 刘旭东 徐静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青岛监测中心)遵照《生态环境部关于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和山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等文件指引,结合青岛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分布情况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评估,选取胶州湾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组织开展全国典型海湾碳汇监测试点工作。

试点项目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应用陆、海、空多尺度新型技术手段,科学评估胶州湾盐沼湿地的碳汇规模和潜在价值,创新研发蓝碳定量化技术,提升海洋碳汇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海洋碳汇监测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奠定坚实的技术储备

系统创新

顶层设计蓝碳监测体系

山东是海洋大省,拥有滨海盐沼、海草床、藻类贝类养殖等丰富的蓝碳资源,在发展海洋碳汇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青岛是全省首个国家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开展蓝碳监测具有先发优势。青岛监测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双碳”战略,探索实践海洋碳汇监测技术方法,为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海洋碳汇监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大气、海洋、生态、遥感、化学分析等多个监测领域。在顶层设计中,青岛监测中心统筹谋划、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学习借鉴国内外碳汇监测先进经验做法,全面结合本地区胶州湾盐沼湿地的生态特征、资源分布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体推进海洋碳汇试点监测,设计出一套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综合性监测体系,编制完成《青岛市海洋碳汇监测实施方案》。

青岛监测中心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创新工作模式,打破业务领域界限,抽调13名相关专业技术骨干组建海洋碳汇专项监测技术团队,通过有效发挥各成员的专业研究技术特长,细化团队人员责任分工,明确了海洋盐沼碳储量、碳通量试点监测的预期目标,形成全过程、体系化的监测工作合力,组织进行大气监测、遥感监测、踏勘布点、调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解析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实施,出色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

技术创新

多尺度提升监测能力

为更加深入地研究掌握海洋碳汇的动态变化,青岛监测中心采取了多尺度监测的实施策略,引入当前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方法,创新建立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精细化调查的三维立体监测模式,不仅关注大尺度的遥感监测,也同步强化了重点区域的精细化地面实测。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碳汇进行监测,做到了全面、系统地了解胶州湾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详尽的信息支持。

青岛监测中心技术团队全力构建立体化综合性海洋碳汇监测

体系,在大尺度监测的宏观视角下,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观测大范围的盐沼湿地动态变化情况,解译获取胶州湾及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区域的碳汇特征。聚焦研究重点区域,通过无人机搭载高光谱成像系统,开展高精度的低空图像采集,并同步设置多个地面监测点进行全点位地面实测,综合获取更为准确的碳储量数据。

在此基础上,青岛监测中心实施了地面点位附近通量塔监测系统建设,现场开展原位湿地—大气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监测,同时引入高精度的激光粒度仪、元素分析仪等实验室仪器设备,精细化开展盐沼湿地的碳储量分析,为提升多尺度、立体化的碳汇监测综合技术能力,探索建立碳汇监测评估技术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方法。

科研创新

搭建蓝碳创新平台

青岛监测中心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其研究团队的学术科研优势,联合共建了“山东青岛滨海湿地蓝碳科技小院”和“生态环境监测创新应用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技术交流与联合研发模式。目前,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开展了海洋生态遥感创新技术研发、数据集成关联及智能应用、碳中和相关参数监测技术攻关研究,深度推进碳监测和新型遥感立体监测创新技术成果应用。

创新平台通过实施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了蓝碳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完成胶州湾盐沼湿地现状碳储量评估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了关于湿地有机碳稳定同位素丰度、沉积物氨基酸构成和丰度、沉积速率等新的监测研究领域,开展了胶州湾滨海湿地有机碳来源和碳储潜力评估,建立完善普适性的海洋蓝碳评估技术方法和标准,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对于推动建立海岸带海洋碳汇全过程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海洋碳汇发展的碳核算评估标准体系具有关键支撑作用。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